散文|贾敬德:又闻悦耳布谷声





又闻悦耳布谷声

贾敬德

在春日温暖的怀抱之中,万物从沉睡里苏醒,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在这如诗如画、绚烂多姿的季节画卷里,有一种声音宛如天籁。它轻盈地穿越茂密林梢,悠悠地拂过广袤田野,轻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那便是布谷鸟的啼鸣。它以一种古老而纯粹的“语言”,娓娓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温柔唤醒沉睡的大地,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布谷鸟通常于中国的春季和夏季开始鸣叫。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布谷鸟便会频繁发出啼鸣。在德州地域,布谷鸟的鸣叫时间一般在4月至5月期间。然而,笔者留意到,在今年2月下旬就偶尔能听到布谷鸟的啼鸣声,到了3月中旬,其啼鸣声愈发频繁。那么,布谷鸟为何赶早来到北方呢?2025年2月28日,中国气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中国气候公报(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9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01摄氏度,四季气温均偏高,冬季冷暖起伏大,春、夏、秋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温度升高会致使昆虫数量增加,因为高温能够缩短昆虫的生长周期并促进其繁殖。布谷鸟敏锐地嗅到了自然生态的这一变化,便提前赶到北方。布谷鸟是一种对森林有益的鸟类,它能够消灭大量森林害虫,在植物保护以及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意义重大。它与燕子、啄木鸟、猫头鹰一样,只吃多种害虫或田鼠等。布谷鸟助力维护生态平衡与农作物健康,堪称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也正因如此,它让我由衷地产生了钦佩之情。

布谷鸟还有杜鹃、子规、伯劳、杜宇、脱裤、郭公、夫不、勃姑、拨谷、获谷、击谷等诸多名称。其全球分布广泛,涵盖北极圈以外的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各省市也均有分布。它适应能力较强,能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以及村庄附近的高大乔木之上,喜爱开阔的林地和大片芦苇地,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能见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夏候鸟,布谷鸟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繁殖期一般为5月至7月。每年9至10月,它便开始迁徙,前往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过冬。到了秋季,布谷鸟不得不踏上旅程,这并非因为寒冷,而是随着秋季气温下降,主要以昆虫为食的它会面临食物匮乏的困境,这一点与燕子的迁徙原因相同。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为了吃掉危害人类的害虫,它不畏艰难,飞越千山万水,迁徙距离近则数千公里,远则一万多公里,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和地理环境。这种不辞辛劳的精神,值得人们为它唱响赞歌!

在春天,布谷鸟的鸣叫声常常被视作吉祥、幸福和希望的象征,人们称它为“报春鸟”或“幸福鸟”。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清脆悦耳,穿透晨曦,在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回荡,预告着春天的到来,也带来播种的希望。在农耕社会,布谷鸟的出现被看作春天的标志,提醒着农人们开启新一年的耕作,因而被赋予了“报春使者”的美誉。它的鸣叫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布谷鸟在古诗词中频繁亮相,常被用于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农耕的场景。春暖花开之际,草长莺飞之时,布谷声声传来。一声声布谷的鸣叫,满是生机与趣味,宛如自然与村庄间最和谐动听的乐章。布谷鸟堪称最具诗意的鸟类之一。

唐代李白曾写道:“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诗句生动描绘出布谷鸟在清晨鸣叫,田家随之开始劳作的场景,高度赞美了布谷鸟作为春耕信号的重要作用。

明代方孝孺有诗:“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诗句中,村子的南北方向,布谷鸟忙碌地啼叫;村子的前后,稻花香气四溢。此句将自然风光与农村风貌巧妙融合,展现出农夫辛勤劳作、农田丰收在望的农家乐景象。

明代王守仁的“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描绘出布谷鸟在雨中啼叫,使村庄显得昏暗;刺桐花在石溪边凋零,尽显幽静。诗句勾勒出乡村雨天的独特景象,布谷鸟的啼叫声与雨声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雨景图。而暮色中凋谢的刺桐花,让石溪畔的幽静更添一份宁静之美。

清代施国章的“声声布谷催人急,野老荷锄归暮田”,描绘出一幅宁静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画面。布谷鸟的叫声与老农夫归家的情景,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节奏和农夫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传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清代姚鼐的“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描绘了春天田野的热闹景象。在布谷鸟的催促下,新一轮的耕耘拉开序幕。诗句通过两种鸟类的活动,生动表现出春天的繁忙与勃勃生机。

瞧——布谷鸟挥动着翅膀,轻盈划过天际,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它的每一个飞翔瞬间,都是对生命无限热爱与敬畏的生动展现。正如诗中所云:羽翼轻展迎风舞,啼鸣清脆唤春流。自然精灵多美妙,布谷欢歌满神州。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