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 —— 童年的智慧伴侣
▢ 邓淑明
我对算盘的钟情由来已久。提及此物如数家珍。家中现有两个算盘:一个是年代久远的老算盘,另一个是女儿求学时购置的小算盘。二者形制相同,皆为十三档七珠,上二下五的经典布局。市面上那些形制怪异的算盘,我向来不以为意。闲来无事时,总爱将它们置于案头,信手拨弄一番 "小九九"。若一气呵成,便会满心欢喜地默念:"小九九不用打,下边俩上边俩";若中途出错,便反复练习直至纯熟。老算盘的珠子大小合宜,弧度温润如玉,拨动时发出的 "噼里啪啦" 声,恰似一首悦耳的乐章。
2023 年 2 月,我偶然参加了德州市图书馆的 "学非遗玩算盘" 活动。活动中得知,珠算被誉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并于 2013 年 12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老师在台上演示 "毛算" 时,那熟悉的场景瞬间将我拉回童年时光,一股为算盘著文的冲动油然而生 —— 毕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能熟练使用算盘的人已越来越少,传承之事迫在眉睫。
这段记忆可追溯至六十年前:那个青草萌发的季节,我因患麻疹(俗称出疹子)被迫休学。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这种春季传染病颇为棘手。连续多日高烧、流鼻血,只能趴在炕沿任由鼻血滴落。每日饮用母亲用海带、芫荽熬制的汤剂,据说能促使疹子尽快发出。病愈后,父亲便利用空闲时间教我珠算。待我掌握口诀与课本内容后,他又传授了三个趣味十足的珠算游戏。自此,算盘成了我童年唯一的益智玩具,陪伴我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时光。
三个游戏中,"小九九" 最为简单,也最为我熟知。所谓 "小九九",即从一一得一至九九八十一,所有乘积之和为一一五五。演练时需口念乘法、手拨加法、心记口诀,堪称一心多用的典范。第二个游戏名曰 "金香炉",实为乘法运算。当多个 5(至少四个)与 957 相乘时,得数在算盘上呈现出香炉的形状。例如:5555×957=5316135,中间的 "6" 恰似一炷香,而 "531" 与 "135" 则对称分布,宛如香炉的底座与边缘。故而,参与运算的 5 越多,"香" 的数量便越多。第三个游戏最为复杂,就连名称都已模糊不清。经过多日冥思苦想,仅存一点线索:两数相乘结果为 一个1后边多少个0。究竟是哪两个数?这个疑问始终萦绕着我。我尝试用计算器反复推演,却始终不得要领。于是向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多方求助,其中不乏九旬老者。有人回忆起父辈对算盘的深厚感情,有人分享了自己熟知的游戏,如 “16875 或 16835 连加”“1+2+3+……+100” 等,这些运算都会产生规律性的数字组合,但都不是我要找的 "乘积为 1" 的游戏。
直到 2024 年国庆节,拜访 80 岁的刘叔时,事情终于迎来转机。得知刘叔曾担任生产队会计,我冒昧请教。他脱口而出:"这个游戏叫 ' 狮子滚绣球 ',1953125×512=1……" 我如获至宝,既钦佩刘叔的惊人记忆力,更折服于古人的无穷智慧!
算盘,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发明,恰似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明的传承。我愿化作传承的火炬手,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永放光芒,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愿算盘的智慧之光,永远闪耀在未来的岁月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