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最美的那片“红云”
——痛悼师妹李红云
□田翠玲
缘分眷顾,九年前,我与滨州诗友李红云在中华诗词论坛唐宋风致诗社相识。那时,诗词于我而言,完全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张静芝大姐的热情引荐下,我踏入了这片诗意盎然的奇妙文学天地。
刚进论坛时,看到大家在屏幕上敲出的精美诗词,我自愧不如,畏难情绪油然而生。那时的红云妹,在诗词领域已颇负盛名,她的作品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每一篇都令我钦羡不已。
我对诗词毕竟是从零起步,学起来颇为吃力,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红云妹察觉到我的情绪波动,在聊天对话框中发来消息:“怎么啦,最近看你在论坛不太活跃呀?”
“太难了,感觉学不好,都有点想放弃了。” 我无奈地回复。
很快,手机提示音响起,这次是红云妹发来的语音消息。点击播放,她坚定有力的声音传来:“打退堂鼓的人,对诗词就不是真正的热爱!”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我本就是个不服输的人,加之自幼对文学的满怀热忱,这让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一路走到今天。
从那以后,我常常翻出她的诗词反复研读。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豪放中带着清奇与婉约,文字典雅,意境悠远,自成一派。例如下面这首五言绝句《题竹雀图》:“疏羽未闻啼,空灵自有诗。修篁枝上雀,睹物亦思齐。”短短二十字的小诗,文字清丽典雅,拟人手法巧妙,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每次品读她的作品,都能给我带来惊喜,我对她的文字喜爱至极。
红云妹不仅才华横溢,为人更是豪爽大气,她屡次救助失学儿童,这份善良与热忱,让我从心底里尊敬。
七年前的那个夏天,应成都韩桂芹大姐邀约,我与张静芝大姐、红云妹在德州相聚,那也是我和红云妹的初次见面。人如其名,她就像一片红彤彤的云朵,一出现便让我眼前一亮。我们相谈甚欢,亲如姐妹,气氛十分融洽。初次见面,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事后,我感慨万千,写下两首小诗,记录下那难忘的场景。《初会咏荷(咏荷是红云的笔名)》:“锦字慕名久,逢君运水东。启唇洒珠玉,开步刮旋风。柳岸行吟远,尊前情谊融。凝眸挥别处,百合绽新红。”又:“一从风致种诗田,赋月吟春年复年。好是今朝减河聚,更将岁月寄花间。”在之后的七年里,我们一同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相互唱和,深厚的情谊也在这字里行间悄然滋长。
记得 2021 年夏天,红云妹热情相邀,盼着能与我及其他诗友在威海相聚,可惜当时我实在脱不开身,没能赴约。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一生的遗憾!
去年春天,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 —— 红云妹病了。原来早在七年前,她就曾患重病,这次竟是旧疾复发。可即便如此,她依旧默默忍受,与病魔顽强抗争,未曾向我们透露半点。2022 年 4 月,她还在风致诗社发表了一首绝句《无题》:“细雨随心扑柳花,冷看团灭堕泥沙。倚窗欲问云开日,瘦客一丛明若霞。”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得知红云妹病重,我和静芝大姐心急如焚。去年 10 月 2 日,我俩相约去看望她。八十岁的张静芝大姐一大早从河北故城坐公交赶到德州,我们二人又一同乘坐大巴,行程四百余华里,奔赴滨州探望红云妹。一路上,张静芝大姐沉默寡言,我看到她眼眶泛红、默默流泪,我知道大姐和红云感情深厚,她在为红云的病情痛心。
听静芝大姐说,2015 年 7 月 29 日,她与红云妹畅游九寨沟。万没想到,回程中遭遇茂县山体泥石流突发,车辆被困,四周弥漫着刺鼻的泥土腥味,气氛紧张。其间,她们两人与世隔绝。起初,七十岁的大姐还强作镇定,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她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座椅,眼神中满是焦虑。而红云妹尽管自己心里也忐忑不安,却仍强颜欢笑,不断说着俏皮话,试图驱散这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红云妹成功缓解了大姐的紧张情绪,她悉心照顾大姐,姐妹俩顺利度过了那段险象环生的时光,可谓生死之交。
当我们赶到重症监护室时,因红云的先生提前与医院沟通协调,特意为我们这两位远道而来的诗友姐妹,在正常探视时间外争取到了一次宝贵的探视机会。走进病房,看到昔日活力四射的红云妹,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面色惨白如纸,嘴唇毫无血色,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每一次呼吸都显得那么艰难。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重锤狠狠击中,疼得无法呼吸。我和静芝大姐紧走几步,紧紧握住她的手,伏身望着她苍白的面容,轻轻呼唤:“红云,好妹妹,姐姐来看你了!” 红云毫无反应,我心里异常难受。
这时,静芝大姐从包里拿出特意为红云准备的题诗丝帛扇,我们流着泪,声音颤抖地轻声为红云朗诵着上面的两首绝句。《赠咏荷妹》:“昔时曾有诺,大海浴清波。但待花明日,依霞共咏荷。”《读咏荷组诗感怀》:“女版咏荷得秘方,瀑流飞泻涌华章。论坛辉映明珠灿,诗赋繁荣似盛唐。”诗:中秋月影;书法:争青草(张静芝大姐笔名)。
在我们边朗诵边看她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红云妹原本紧闭的双眼皮微微颤动,似乎睁开一线,眼神中透着一丝微弱的光亮,那是她对诗词的热爱,也是对我们情谊的回应。几滴热泪顺着她的脸颊缓缓滑落,她的嘴角轻轻抖动,似乎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出来,只发出一丝微弱的气息。我们再次握紧了她的手,轻声安慰,盼她早日康复……当我和静芝大姐走出医院,禁不住痛哭失声,为我们心中最好的红云妹妹!
回程中,静芝大姐的电话接连不断。在我的再三追问下,才知晓此刻八十岁的静芝大姐,正遭受着重大打击——她四十七岁的儿子在十天前不幸离世!老年丧子,这种痛彻心扉的滋味,让她备受折磨。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强撑着,与我一同赶来探望红云。我深深被她的重情重义所震撼,也更加体会到这份诗友间情谊的弥足珍贵。
回家后,红云妹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模样,始终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悲痛之下,赋诗一首《秋日探友》:“千里行车疾,秋窗病友寻。严霜摧蕙质,小字咏梅心。诗路慕名久,天涯结谊深。西风萧瑟处,一别泪沾襟。”
4 月 6 日,在与病魔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抗争后,红云妹,这位才情出众的诗友,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工作岗位与诗坛,也离开了她的亲人和挚友。噩耗传来,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怎么也止不住。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以及深厚情谊,实在难以割舍,最终凝成几行诗句,以寄哀思。《痛悼红云妹》:“噩耗偏逢寒食天,忍悲不胜泪涟涟。临屏解惑犹如昨,对月倾情何计年。每助孤儿高德显,勤承古韵杏坛牵。今朝驾鹤蓬山去,但把英名留世间。”
在红云妹患病的几年里,她的先生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重症监护室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只要探视时间一到,就马上赶去为妻子擦洗按摩,尽量减轻她的痛苦。在先生的悉心照料下,红云妹默默地延续着她那微弱的生命,足见他们夫妻感情至深。作为红云的挚友,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她的先生。
红云妹,愿你一路走好。相信在那遥远的仙山,你定能再展芳华!
红云妹安息!
远方的姐姐翠玲
2025 年 4 月 8 日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