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留级生
□王立新
我出生于济阳农村,在本村读完小学后,1978年9月考上了距本村一里地的付家联中。1979年底,我的户口随同母亲一起“农转非”迁到了德州,恰在此时,母亲因为身体有病,被父亲接到德州住院治疗。父亲说,到明年暑假后转到德州留一级再上学吧,初二下学期我就没再去上学。
1980年暑期,父亲联系了德州三中,准备让我重新读初中二年级。开学前,父亲去学校咨询如何安排,教导处主任孙老师说,你孩子原来没学过英语,而这边从初一就有英语课,如果在初二插班,英语肯定跟不上,因此,要上就从初一重新上。父亲解释说,这样他等于留两级了,还是尽量安排从初二上吧。孙老师不同意。没办法,父亲回家给我说,那你就从初一开始重读吧。等办妥手续后入学,已经开学十来天了,新教材已经没有了,我只好借来父亲老朋友女儿(比我高两级)的旧教材,正式插班学习。
我比班上同学大一两岁,个子也比较高,所以坐在后两排。刚到班上,有调皮的同学可能从老师那里听说的,下课后冲我喊“降班猴”,弄得我脸上火辣辣的。当时我感觉非常自卑,有点抬不起头来,不仅是因为留了两级,更主要的是我来自农村,虽然到德州生活了,但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可以说各方面都赶不上城市的同学。
也正因为自卑,更激发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决心。初一的课程,除了英语之外,其他我原来都学过,对我来说既是新学又算是复习,所以我把更多精力用于学习英语。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取得了全班也是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自然感觉比较骄傲,老师和同学们也开始对我有了新的认识。成绩单拿回家后,本来以为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但不苟言笑的父亲,只在家长意见栏内写了8个字:“成绩尚可,仍需努力。”后来每次拿回成绩单,几乎都是差不多的表述,应该是怕我骄傲自满吧,毕竟这样的成绩是留了两级才得来的。
由于学校办学方向调整,德州三中逐步缩减高中规模,因此有好几位原来高中的老师给我们初中班上课,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比如初二开始教我们语文的娄老师,在教材之外,差不多每周都教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词,通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令我们思维和视野大开,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有一个学期,教导处主任孙老师给我们上物理课,既生动形象又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由于“基础扎实”,并且一直也不敢懈怠,所以初中三年我一直保持了较好的成绩,毕业后我考入德州一中高中部学习。
上高中后,乃至上大学以后,我比同班同学普遍大一两岁,有一位大学同学甚至比我小四岁,所以当年留级自卑的心理阴影一直存在,当然这也一直是促使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多年以后,与家人和朋友们说起这个经历,大家一致认为,当初多亏孙老师“坚持原则”让我留两级,我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最终考上大学,我也最终释然,并从内心感谢孙老师。
父母早年住的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并且因为地势低洼夏天又常遭水淹。为此,2003年,我给父母另买了一套一层的楼房。巧合的是,恰与孙老师家的小楼正好前后邻,所以后来经常在小区院里见到孙老师,每年春节我也会到孙老师家里去给他拜年,老人家一直对我关爱有加,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师生情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