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 感悟人生
□戴连强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书籍是我最为忠实的伴侣。它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又恰似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陷入迷茫之际,给予我悉心的指引。我对阅读满怀热忱,尤其是文史类书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等。在与这些书籍倾心对话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不断实现着自我成长,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鲁西北农村。读小学时,除了学校发放的语文、算术课本,几乎很难接触到课外读物。父亲当时在村办工厂担任业务员,经常前往南方出差。他有时会从居住在安徽马鞍山市的大姑那儿,带回表哥们的一些连环画,像《渡江侦察记》《桐柏英雄》《鸡毛信》《小英雄雨来》《安徒生童话》等。这些连环画为我贫瘠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算是开启了我的文学启蒙之旅。中学时期,我陆续阅读了《金光大道》《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现代小说,还有《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参加工作后,我常常订阅或者在报刊亭购买《读者》《青年文摘》《辽宁青年》《杂文报》《美文》《儿童文学》等报刊。单位订阅的《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德州日报》《党员干部之友》等党报党刊的文学副刊,成为我重点关注的栏目,我经常把其中优秀的文章剪贴下来,反复翻阅、认真品味。在业余时间,逛书店、逛书摊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有一回,我在书摊上淘到一本《名人的读书生活》。这本书的体例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中国篇”从古代思想家孔子、政治家秦始皇,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文史学家王运熙;“外国篇”则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到法国哲学家萨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共计介绍了古今中外425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等卓有成就者的读书生活。我对这本书反复研读,最后还撰写了一篇读后感《让读书融入生活》。
我曾写过一篇《我与张晓教授的忘年交》。那时,我刚调到九三学社市委机关工作不久,结识了德州学院历史系的张晓教授。他虽已年届八十,却依然每日坚持读书,还经常出入书店、书摊买书、淘书。周末我去拜访他时,他带我参观他的书房,只见书架上、桌子上、床上到处都堆满了书,很多书上都有他写下的批注。他还订阅了《中国老年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他对我说,喜欢看什么书,随便挑就行。于是,我也不客气地挑选了四五本,比如关于陈独秀、鲁迅、梁漱溟、沈从文等人的传记或相关著作。后来,我每次去还书时,都会再借几本。我也会把自己的好书,像《百年国士》(一套四本)、《许德珩回忆录》等给他带去。每次见面,我们就交流读书体会,就这样,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友。他手写的长达7000多字的回忆录《走向民主党派的行列》和《我与邓广铭的书信往来》等,都是我帮他打印好后,投给九三学社的相关刊物发表的。
季羡林先生是聊城临清人,生前被世人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6年,他当选“感动中国人物”,那时电视上经常报道温家宝总理每年走访慰问的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人物中就有他。2009年7月,季羡林先生与世长辞。虽然我从未与先生谋面,也未曾亲聆他的教诲,但那段时间,我看到了大量关于先生的视频采访和书面纪念文章,还专门拜读了季先生的部分书籍和文章。因此,先生睿智、慈祥、和蔼的长者形象在我脑海中日益清晰。我总想写点什么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忽然就想到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觉得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季先生的怀念之情,再贴切不过了。于是,我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题,写了一篇纪念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后来,我还先后两次前往临清的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参观。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恰似一股清泉,流淌着智慧与人文关怀。他的散文,质朴而深刻,满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读《清塘荷韵》时,我仿佛跟随先生一同漫步在池塘边,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领悟到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像荷花一样,在困境中坚守,等待绽放的那一刻。季羡林先生用他的文字,教会我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以谦逊的态度追求知识,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不同的文化。
2023年5月23日,我们政协文史委一行前往浙江绍兴考察文史工作,入住著名的咸亨酒店。酒店前矗立着孔乙己的塑像。晚饭时,我们品尝到了茴香豆。饭后,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三味书屋。第二天吃早餐时,在餐厅里,我们与鲁迅之孙周令飞先生不期而遇。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周先生,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只见他长着国字脸,有着乌黑的头发和胡子,身着洁白的长袖衬衫,模样酷似鲁迅。虽说我向来不热衷于追星,但见到周先生时,心里还是忍不住有些小激动,特别想和他合个影。我在远处等他吃完主食,面前只剩下一杯咖啡时,又向服务员确认了他的身份,这才缓缓走到他面前,微微低下头说:“请问您是周先生吧!我想和您合个影。”他点头表示肯定,并摆好姿势同意与我合影。对面和他一起用餐的一位女士,放下手中的餐具,接过我的手机,帮我们拍下了照片。据说周先生平常在北京等地生活,很少回绍兴,我们能够相遇,实属难得,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偶遇周令飞先生》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我虽然没有和周先生留下联系方式,但这篇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后,被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的孙子许进看到了。许进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曾邀请他来德州讲述九三学社社史,我和他加了微信。他与周令飞先生交情甚好,便把这篇文章转给了周令飞先生。
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毛泽东主席是我们无比敬仰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诗词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文化底色的一部分。毛泽东及其诗词对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深刻且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它们是中国几代人深层次的集体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塑造着我们的人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早在1925年秋,年仅32岁的毛泽东就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之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无论环境多么艰险复杂,他对中国的未来始终满怀憧憬、充满信心。我曾前往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也常常会因为在抖音上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自发前往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和韶山毛主席广场,由衷地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与崇拜之情,而感动得热泪盈眶。202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9周年之际,我写下了《永远的指路明灯》一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根据毛泽东青年时代与同学萧子升不带分文徒步游学五个县的经历,写过一篇《劝君苦读无字书》的文章,旨在劝诫青年人要重视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本领、增长才干。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堪称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无数等待我们去挖掘的宝藏。《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刻警醒我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与实践的结合,切不可死读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教会我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他人。《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领略到道家思想的深邃,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史记》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让我从古人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感受历史的兴衰变迁。孔子的睿智、屈原的忧国、司马迁的实录、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悠然、苏轼的旷达、文天祥的正气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先贤的智慧思想,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
近年来,我撰写的《让读书融入生活》一文,被省政协评为“全民阅读・委员立行”优秀论文。在市政协历年编辑出版的《书香政协成果录》中,先后有7篇我的文章入选。我先后成为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以及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并出版了个人散文集《飞鸿踏雪》。2021年,我提交的《关于在德州市主城区实行全年免费乘坐公交的建议》得到市政府采纳,如今每年实行冬季5个月“政府惠民,免费乘车”政策,至今已有4年,深受人民群众好评,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阅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深刻地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书中,我领略到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勇敢地面对挑战,执着地追求真理,坚定地坚守正义。同时,阅读也让我学会了思考,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我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不随波逐流。读书于我而言,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将继续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与历代先贤倾心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深情相拥,不断汲取智慧与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戴连强,临邑县人,山东省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曾任九三学社德州市委秘书长、德城区政协副主席,现任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二级调研员,出版散文集《飞鸿踏雪》。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