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谭晓红:时光深处的青岛姑娘




时光深处的青岛姑娘

□谭晓红

樟木箱底的毕业照早已褪成暖黄色,泛着岁月的柔光。照片里的青岛姑娘麻花辫垂在肩头,眉眼弯成月牙,蓝布校服将身姿勾勒得挺拔如岸边的白杨树。她嘴角噙着一抹浅笑,仿佛要将那个年代的明媚春光,都锁进这帧凝固的青春里。每当指尖抚过照片边缘,我总觉得,母亲从未真正离开过照片里的青岛,她只是将年少的炽热,化作了一生的坚守。

母亲的审美如礁石般固执温润。她的衣物永远熨烫得平平整整,叠放时总要在衣领处垫上素白的衬纸。酷爱笔直的筒裤:“穿直筒裤,走路都带风。” 在她眼中,美是端庄大气,经得起岁月推敲。在她眼中,美是庄严的仪式,是经得起盐碱地啃噬的倔强。

商校梧桐、礼堂风琴,裹挟着咸涩海风的旧时光常被母亲提起。上世纪50年代,她怀揣 “响应祖国召唤,到最艰苦的地方” 的决心,从黄海之滨奔赴鲁西北盐碱地。帆布包底层压着的,除了一摞书,还有入党志愿书。此后37年,她把栈桥的潮声植进德州,在煤炉与算盘的交响里,织就一家人的锦绣岁月;更把党员的担当,熔铸进每一个与星辰对话的深夜。

晨曦初露时,她总先于黎明起身,胸前的党徽在晨光中微闪,公文包塞进未完成的报表,自行车铃切开薄雾赶往单位;暮色四合时,星光缀着车筐里的白菜土豆,算盘珠的脆响伴着缝纫机 “哒哒” 声,在台灯下流淌成二重奏——墙上的“先进工作者”奖状被穿堂风掀起一角,像张随时要远航的帆。那些年单位财务科总亮着最晚的灯,她伏在账本前核对数据的背影,成了我对 “责任” 最早的具象认知。有次我半夜醒来,见她左手拨弄算珠核对着报表,右手指间还缠着毛线,橘色灯光把影子拉得很长,与墙上毕业照里的少女渐渐重叠 ——曾经的麻花辫姑娘,早已在 “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与柴米油盐的坚守中,织就了岁月的茧。

那些被工作填满的日子里,母亲仍会在蜂窝煤炉前翻转玉米面饼,让火苗舔舐锅底发出 “滋滋” 声,与窗外广播里整点的《东方红》报时声重叠成时代复调;会在傍晚归家后,用蕾丝荷叶边、帆船刺绣装点我和哥哥的衣裳。总有人问:“这衣裳是上海买的?” 母亲便笑着把鬓角碎发别到耳后:“自己瞎琢磨的。” 可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灯下,毛线在母亲手中翻飞成流苏,《会计准则》条文与针织的针脚共同编织着生活。月光为她镀上银边,恍惚间,照片里的姑娘仍在浅笑,将乡愁绣进我的袖口。我忽然懂得,她的“瞎琢磨”里藏着多少深夜的星光,那些被精准计算的数字与被精心剪裁的布料,都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一位党员的赤忱。

母亲的双手是被岁月偏爱的。破损藤椅经她缠绕麻绳、刷上清漆,便重获新生;蔫头君子兰经她修剪、换土,又抽枝展叶。她常对着院中的葡萄根调侃:“再长就该顺着藤蔓游回青岛啦。” 而她的 “高级鸡蛋羹”,细腻如绸缎,入口即化,藏着父亲几十年的眷恋。每道菜,都是她对家人的深情告白。

那年的全省财务大检查,成为当时5岁的我记忆海平线。在淄博窑厂,母亲握着我的手教我在陶胚刻五角星,釉料顺着指缝流淌成红色溪流;潍坊风筝铺的斑斓光影里,她望着最顶端的沙燕风筝呢喃:“你姥姥曾用渔网给我糊过这样的”。直到青岛栈桥的海风裹着咸腥扑来,母亲突然蹲下紧紧抱住我。我们坐在礁石上分食海鲜嘎啦时,她的目光始终锚定在回澜阁廊柱的雕花上——那里有她少年时描画过的海浪纹。后来,我们娘俩又同游北京、天津,海南等城市。在故宫的朱墙下,在天津卫的相声剧场,在海南椰子林里留下一路欢笑与美食的记忆。那些旅程,是她送给我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如今母亲仍爱海魂衫,那抹蓝白是她不褪色的乡愁。她说 “德州早就是家”,可抽屉里青岛地图的折痕已被摩挲发亮;她教我唱的《绣金匾》里,藏着少女憧憬、母亲坚韧,还有一位老党员在异乡土地上,用69载春秋书写的、永不褪色的初心。

那日整理旧物时,母亲年轻时在青岛栈桥的照片滑落出来。海浪拍打礁石,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少女裙摆飞扬,身后回澜阁闪耀着金色光芒,连发丝间都沾着海风的温柔。我忽然意识到,母亲已许久未回故乡,那些关于青岛的回忆,都被她妥帖地收藏在岁月深处。

春日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客厅地板上。我将高铁票塞进母亲手中,她先是一愣,眼眶瞬间泛红:“这孩子,折腾这做什么。” 嘴上嗔怪着,指尖却反复摩挲车票边缘,仿佛在触碰某个遥远又熟悉的梦。

再回青岛,海风裹着熟悉的咸腥味扑面而来。站在出站口,母亲望着林立的高楼轻叹:“都变了。” 可当我们走到栈桥,她的脚步突然轻快起来,像被记忆牵引着的归鸟。她指着回澜阁,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你看,那柱子上的雕花还在,当年我和同学总爱趴在这儿数过往的帆船!” 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漫步八大关,斑驳树影落在母亲肩头。她在花石楼前驻足良久,轻抚着墙面的纹理:“当年常和同学来写生,那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 说着,声音有些哽咽,阳光为她镀上柔和光晕,勾勒出与照片中重叠的侧影。

 登上小鱼山览潮阁,俯瞰整个青岛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白帆点点在海面上穿梭,海鸥的鸣叫清脆地划破天际。母亲望着远处的海面,声音里带着释然与眷恋:“故乡早已刻进骨子里,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返程列车上,母亲靠在窗边,看夕阳将海面染成橘色。良久,她转过头,眼角泛着泪光:“谢谢你闺女,这次回来,让我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我一直怕故乡变样,却忘了,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心里的牵挂。”

如今樟木箱里多了新照片,新旧时光在相纸间静静流淌。那张泛黄毕业照仍静静躺在箱底,见证着一位青岛姑娘用一生书写的传奇——从扎着麻花辫的会计新人,到戴着老花镜核账的资深财务,她把青春折进报表的褶皱里,把梦想缝进家人的衣襟间。而她胸前党徽的光泽,早已化作我生命里的底色,让 “认真” 与 “担当” 在岁月里代代相传。每当翻开相册,我都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温暖,也决心带着这份爱与坚韧,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谭晓红,女,德州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历山诗刊》《诗坛》《五色土》《德州诗词协会》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