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包方龙:念故乡



念  故  乡

□ 包方龙

我和一位高中同班同学一同在德州参加工作,平日里往来频繁。周末时,他偶尔会前往济南女儿处,帮忙照看孩子。退休后,我们有段时间未曾联系。某天通电话,我才得知他已举家搬迁至济南。他语气中满是深情与伤感:“罗南街的房子卖掉了,德州已没有我的立锥之地了。”话语间,尽是对这座城市的不舍。

德州,算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留下了他拼搏奋斗的身影,承载着他精心构筑的“老窝”。这些,都成为他难以忘怀的记忆。如今,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工作、生活四十多年,且倾注深厚情感的城市。

与同学交谈时,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

我的故乡位于鲁西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每当提及故乡,我的内心便如春风拂过的池塘,泛起层层涟漪。这个装满我童年欢笑的地方,总是不经意间涌上心头,让我忍不住提笔书写。

故乡,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处。那儿留存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盛满了亲人的微笑与期盼,还有儿时伙伴的调皮身影。

记忆中的小村庄鲜活生动。村口的老枣树,仿佛记得每个娃娃的乳名。村内的胡同里,还留存着我们捉迷藏时的顽皮足迹。村后的窑坑(池塘),则是我们夏日捉鱼摸虾的欢乐天地。

清晨,草尖挑着晶莹的露珠;风中,裹挟着瓜果的清香;老墙根下,蟋蟀低声呢喃。这些画面,都悄然藏进我的记忆深处。

夏天的傍晚,甜蜜又惬意。霞光尚未散尽,我和小伙伴们便光着脚丫,奔向窑坑。这不大不小的窑坑,犹如百宝箱。清凉的池水漫过脚背,成群的泥鳅、小鱼在腿间穿梭嬉戏。我率先“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激起的水花惊得小鱼、泥鳅四处逃窜。“快看这里!”我屏住呼吸,伸手去抓,滑溜溜的触感让手心发痒。可还没等我炫耀,那小家伙便一甩尾巴,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天的乡村小院,最是令人怀念。记得那时,枣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奶奶拎着竹篮拾枣的模样,宛如一幅灵动的老画片。咬一口脆枣,甜蜜在口中散开,直沁心脾。屋檐下,麻雀叽叽喳喳;屋内,织布机发出“咔嗒”声响。二者交织,谱成我记忆中最温柔的歌谣。

冬天,当第一场雪落下,田野像是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我和小伙伴们在自家门口,滚出胖乎乎的雪人。用锅灰当作眼睛,用辣椒做成嘴巴,一个个雪人宛如威武的将军,守卫着家门。

最难忘的,是老屋那盏昏黄的油灯。抬头望去,灯光摇曳,恰似“银河落九天”的美景。有时,我和小伙伴们躺在草垛上,一遍又一遍地指着北斗星,数着满天繁星。

过年时,鞭炮声响起,老人们蒸的花馍馍在灶台上冒着热气。我们小孩子围着锅台转个不停,欢声笑语填满了每一处角落,连寒风都裹挟着喜庆。

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写道:“人的故乡不只是一块土地,更是辽阔的心情。”故乡,就像一首诗,越吟诵,越觉舒心;越回味,越感思念。

前些年,因老家县里建设工业园,乡亲们整村搬迁至县城安居。但那静谧的村庄、迷人的池塘、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这些记忆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愈发浓烈、清晰、深情。

在此,我想对身在济南的老同学大声说:“老同学,常回德州看看,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