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任德功:父亲和“五月鲜”




父亲和“五月鲜”

任德功

人间最美五月天。每当这时,我便想起父亲,想起“五月鲜” 。“五月鲜”是一种桃的名字,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品种,由我父亲嫁接培育成功。在当时的家乡陵县(今陵城区),这可是凤毛麟角般的优质桃子。

我们村地处鲁西北平原,马颊河下游。村子不大,当时只有两个生产队。我们第一生产队在村西的岗地上,有一个几十亩的果菜园,我父亲既是这个园子的管理者,也是技术员。园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有桃、杂瓜、韭菜、白菜等。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 “五月鲜”。

在那个年代,村里有个果园可是件了不起的事。社员不仅能经常吃到时令蔬菜、应季水果,赶上丰收,还能拿到集市上去售卖,到了年尾还能参与分红,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那时候,水果品种稀少,孩子们平日里也只能在地里摘些野杏、杜梨解馋,想吃到优质的水果谈何容易,因此培育改良水果品种迫在眉睫。那次父亲参加完公社组织的培训后,便开始着手桃子的改良工作。他精心挑选桃树,一枝枝、一棵棵地进行改良嫁接,反复琢磨研究。起初,毛桃又小又青又涩,经过不断嫁接培育,青桃渐渐有了红晕,最终变成了又白又胖的大桃子,大的足有茶碗大小!因为这种桃子在五月成熟,父亲便给它取名 “五月鲜”。

“五月鲜” 一上市,立刻吸引了赶集人的目光,大家纷纷抢购,一边吃一边赞叹:“这桃子又面又甜,太好吃了!” 熟透的 “五月鲜” 尤其受老人们喜爱,那软软糯糯、香甜可口的果肉,只需轻轻揭下一片桃皮,便能入口即化,让人仿佛置身仙境,品尝仙桃一般。

“五月鲜”的培育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父亲改革瓜果栽培、改良果蔬品种的热情,村西的下坡有一片地,地垄宽阔。在生产队的支持下,父亲在那里套种了一行行梨树。梨子成熟时,黄澄澄的,足有大人拳头大小,捏起来软软的,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脆甜中还带着一丝酸味,十分开胃。拿到集市上,大家都说吃出了 “莱阳梨” 的味道。

“大,这西瓜真大!” 一群赶集的人围着生产队平板车上的大西瓜,惊叹不已。这些西瓜带着墨绿色花纹,人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重量:“十斤”“有十五斤”。有人喊道:“十六斤,还高高的呢!” 切开西瓜,只见瓜瓤通红、瓜子墨黑,尝上一口,“真甜,还起沙了!” 买瓜的人吃得满脸都是西瓜汁,却还意犹未尽,咂着嘴,用袖子一抹,心满意足地离开。

父亲常说 “艺不压身”,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每当想起这句话,父亲朴实且微微驼背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心中便涌起无限感慨……

马颊河水泽润万田,桃李果香飘满园。春日里,翠绿的林木寻常可见,而那朴素的园子,却孕育着无尽的美好,宛如仙境般令人向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