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高迎春:平中见奇,佳篇迭出 ——赏评张玲四首词




平中见奇 佳篇迭出

——赏评张玲四首词

高迎春


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产生于隋唐,经过五代到宋朝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它是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填写,用以歌唱的体裁,最初叫作曲词或曲子词,也称“乐府”“长短句”“琴趣”。《旧唐书·音乐志》称词是配合“胡夷、里巷之曲”演唱而产生的,分小令、中调和长调。词的段落叫做“片”或“阙”。词在流行中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王安石、苏辙、张孝祥、朱敦儒、陈亮等人;一派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豪放派欲其气象恢宏,婉约派欲其词情蕴藉。词没有诗歌历史悠久,刚诞生的时候,远没有诗歌尊贵,被视为“小道”,被称为“诗余”,意思是诗人以写诗为主,偶尔写词而已。而到了宋代以后,词则成为主流。张玲除了写现代诗,她也填词和写格律诗。她写的词,可谓平中见奇,佳篇迭出。下面我们赏评她的四首词。

第一首《如梦令·秋雨》

窗外秋烟登陆,

似听风铃遍布。

晨启惺忪眸,

细看甘霖穿雾。

惠顾,惠顾,

邀得清凉入住。

《如梦令》词牌,源于五代时期的后唐,由后唐主李存勖首创。词牌原本叫《忆仙姿》,因李存勖所写词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苏轼便将原词牌改为了《如梦令》。词牌短小精悍,旋律优美,适合表达梦境般的情感和意境。张玲写的《如梦令·秋雨》,是写对秋雨来临的感想,其大意是:窗外秋雨裹挟着烟雾,轻声拍打着窗户,恰似风铃叮叮咚咚。早晨睁开惺忪的眼眸,便看到秋雨穿云破雾而来,不由惊喜。秋雨的惠顾,不仅给大地带来了甘霖,也给人们带来了清凉。这首小令,以秋日晨雨为线,编织出一幅动静相宜,虚实交错的朦胧画卷。仅仅用28个字,完成了自然景象与主观感受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中国诗词特有的含蓄隽永之美。其特点是用秋雨敲窗,构建出时空的立体维度;用秋烟登陆,来转化物象的诗意逻辑;用叠句“惠顾”,来完成对秋雨的礼赞。作者以秋雨为媒介,词的上片营造秋雨氛围,词的下片描述秋雨所带来的惬意。通过打破时空界限的蒙太奇手法,构建出沉浸式审美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雨带来甘霖和清凉的惊喜,作者的幽微情致,对秋雨描述细致从容,可谓举重若轻。

第二首《鹧鸪天·看梨花》

净地花开一脉香,

碧霄幽径雀飞忙。

琼英秀魇对明蕊,

密友临风饮暗芳。

花烂漫,影清凉,

虬枝劲叶沐斜阳。

今朝福落娴娴女,

老树开怀诗亦狂。

《鹧鸪天》词牌,源于唐代诗人郑嵎的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后人便用他的诗句来作为词牌名。鹧鸪是一种比鸡略小的鸟,胸前有白色圆点如珍珠,背部毛色有紫赤色波浪纹。其叫声听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常用鹧鸪来表达思念故乡之情。郑嵎诗中的鸡鹿塞,是汉代通往塞北的隘口。游子远行,回首乡关,不尽的思乡之情,在鹧鸪叫声里得以淋漓体现。作者在这首《鹧鸪天》中,表明和女友一起带八旬老母去看梨花。宁津城北郊西雒村,有一片600年梨园。词的大意是:清净的梨园,粉白的梨花互相簇拥,微风吹过,一脉香气沁人肺腑。碧蓝的天空中,鸟雀们唧唧喳喳,欢跃腾飞。梨花如琼花,花瓣对着秀蕊。携老妈带蜜友来观梨花,嗅闻花香,不由沉醉。梨花烂漫,梨阴清凉,梨树虬枝与叶片,沐浴在春日阳光里。来看梨花的淑娴闺蜜,大饱眼福,不由得兴致开怀,吟诗赋词。《鹧鸪天·看梨花》,上阕描述了梨花盛开的场景,下阕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全词以梨花为核心意象,构建出动静相生、刚柔并济的审美空间。作者通过折叠叙事,表达了与老妈朋友共赏梨花,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以观赏梨花为介质,完成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歌颂。

第三首《清平乐·宜家》

近日拂晓,

春色宜人早,

最是屋中情景好,

相惜谁家少小?

幼儿端坐厅堂,

大儿守护喝汤。

眸子蕴含大爱,

他日造福家乡。

《清平乐》词牌,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名。教坊是唐代设立的宫廷音乐团体,负责教授和演奏音乐。教房流传的曲目中,就有《清平乐》曲谱。作者的这首《清平乐·宜家》,写的是女儿家的情景。是日拂晓,鸟语花香,春色宜人。她明知故问,不知是谁家屋内这般温馨,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儿子端坐厅堂,大儿子守护弟弟喝汤,眼中蕴含着大爱。遐想一双外孙将来长大成才,一定会造福家乡。这首《清平乐·宜家》,上阕描述环境与家庭成员的活动,下阕具体描绘幼儿和大儿的行为,以及结尾的希望。以现代家庭图景为经纬,编织出充满烟火气与生命温度的故事。平实中见奇崛,家常中显宏阔,通过角色书写,将喝汤这一日常动作,赋予它仪式化意义。汤碗中蒸腾的热气,既是物质存在,也象征着血脉传承的文化意义。作者通过期待的诗性想象,以家庭为棱镜,折射出个体生命与文化传统及精神超越等关系,在平实的文字下面埋藏着震撼人心的精神能量。这种将“小我”叙事,融入“大我”关怀的创作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尤为鲜活的读本。

第四首《采桑子·邃灯》

幽灯遂若荣枯经,

轻诵长吟。

莫负纯心,

执念遐思旷古今。

忆罢往昔陈年事,

历久弥深。

旧迹难寻,

少小回城投暗林。

《采桑子》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因教坊大曲有一首《杨下采桑》,采桑子就是从这大曲中截取,从而形成独立的词牌。此外,采桑子还有添字格和慢词等变体。作者的这首《采桑子·邃灯》,以深邃的灯光为引子,巧妙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词的大意是:幽灯深邃,若荣枯的心经,不由轻诵长吟。从未放弃对纯真心灵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回忆一家人从新疆回到山东宁津的陈年旧事,依然历久弥深。少小回到姥爷的故乡,曾经居住在一排排青砖瓦房的宁津县招待所——而今的宁津宾馆。只见串串琥珀色的墙灯披挂在琼楼玉宇的高楼之上,昔年的平房已然旧迹难寻。词中的“暗林”,象征着成长必经的精神迷途。词中的旧迹难寻,蕴含着佛教“诸行无常”的哲思。作者通过这首《采桑子·邃灯》,表达了遥忆年轻时光的单纯情景,感慨目前日新月异变化中光阴已逝的沧桑,既展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又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这首词在34字框架内,完成了从器物观察到生命省察的跨越,将传统采桑子词的闺怨题材,升华为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对话。幽灯意象,犹如穿越时空,承载着古典文人的精神密码,堪称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成功范例。

填词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古典文学形式,犹如带着镣铐舞蹈,处处受到限制。相信张玲在今后的诗词创作中,更加精准把控格律框架,匠心经营章法结构,深度契合词牌特质,诗性淬炼语言表达,在传承中创新,再创佳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