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长海:苏庄中学





苏庄中学

李长海

苏庄中学是我的初中母校,2012年被撤并后,已然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那时,一条七里长的土路蜿蜒连接着家和学校。一辆半新的自行车,陪伴我在这条路上往返了四年(含一年复读)。乡间的道路崎岖不平,却承载着青春的活力。每天放学,出了校门,一群少年便撒开车把,让自行车如风般飞驰,身形轻盈似燕,满是年少的豪情。虽然身处僻壤,但农家子弟们心中装着学海书山,个个发愤图强,立志走出乡关,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今年看完热播的《哪吒2》,回想起当年,那群飞车少年的内心同样充盈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

学校开着西南门,四排校舍里总共只有6个班级。老师们都来自周边乡村,他们一边在学校里执掌教鞭教书育人,一边在家耕种责任田。农忙时节,老师们在校园与田园之间频繁转换角色。在田间,能看到他们身上沾着的粉笔末;在校园,又能瞧见他们衣服上的小草叶。正是这些集耕读于一身的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人生壮丽的画卷。语文老师傅清奎处世谨严,堪称学校的清流。他衣着虽旧却极为整洁,头发总是一丝不乱,深邃的目光仿佛能一眼看穿人心。他常常带着悠然的神情注视着某个学生,随后给出预判:“某某以后准行,不信走着看。”40年过去,回头再看,竟大多如他所言。数学老师付德敬对我恩重如山。当年七月,初中毕业,我中考失利,既没考上高中,也与中专失之交臂,只能黯然回家,满心愁绪。没想到九月初,同学尹成才来访,说受付老师所托,让我回校复读。这一句话,瞬间驱散了我的愁云,为我开启了新的希望。印象中付老师一向不苟言笑,每当有优秀学生误入歧途,他总会用“朽木不可雕也”这句口头禅训斥。这既是一种反向激励,更是饱含“恨铁不成钢”的师者苦心。篇幅有限,在此仅略述两位老师,以表敬意!回想当年诸位师长,虽然性情各异,但都能在初中教坛独树一帜,堪称一时乡贤。况且他们教导的都是家乡子弟,一旦学生“金榜题名”,作为培育者也与有荣焉!所以站上讲台,人人都竭尽全力,个个奋勇争先。学校虽小,却教风清正、学风浓厚!

栉风沐雨,同窗共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五六岁的我们,大多已深知生活的艰辛,明白学习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那时,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就是考上中专!只要考上中专,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于是,许多被高中录取的同学选择弃学复读,甚至有人复读了五六年。更有当年考取中师的同窗,毕业后返校任教,而仍在复读的同学还在为升学苦苦挣扎,昔日同学变成师生,无奈续写别样缘分。说实在的,那时考中专实在太难了!学校一年能考上七八个学生,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好在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们意志坚定地学习。一年又一年,尽管困难重重,还是有一大批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了美好的未来。恕我孤陋寡闻,截至目前,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子中,在各行各业能独当一面,成为中流砥柱者,也为数众多!

小小的苏庄中学,虽然平凡普通,却是承载乡村希望的神圣殿堂。它不负乡人所托,在一方土地上播种梦想,培育栋梁,可谓功莫大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