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长海:我的德州师专





我的德州师专

李长海

德州师专是我的大学,2000年已更名为德州学院。

1991年的师专,位于德州城区东北,迁至新址仅仅数年。门是正阳门,院北是果园,院南是靶场;东为荒野,西邻萧何庄。学校前为教学区,东是运动场,北侧三栋建筑,东西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中间是食堂。一辆2路汽车连接着学校和市区,来也咣当,去也咣当。

那时对我们而言,经历了高中的熬煎,考入师专,就是一步登天。生活上,每月15元菜金、30斤饭票,由国家供给,已经算是端着“铁饭碗”了。学校伙食极好且价格低廉,特别是红烧排骨,肉多汤浓,引得邻近农校的好友时常来尝鲜。不过一餐之后,自己就得勒紧腰带,节用数天。好在有“联谊宿舍”的女生,性格慷慨,多在青黄不接时,助以些许饭票菜金,帮我们度过“荒年”。无奈的是,学校小卖部后来竟收饭票菜金换取所售生活用品。利之所在,人必趋焉,多有女生以其所余购求所需,不再顾及同窗之艰。

学生一是有供给,无衣食之忧;二是包分配,无就业之患;三是多信奉“60分万岁”,无课业之难。所学课程无非中外、古现代文学史,教育学、心理学等,略知大概即可过关。因为老师们都很忠厚,平时教授各有讲义,教材只是摆设。每至考试,划定范围,所出题目不越范围。于是师生相处,其乐融融。班主任黄金元先生初任教职,与我们这开门弟子年龄相仿、性格相近,虽居师长之尊,实则结下兄弟之缘,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朱竹先生有诗人风韵,时而激越,时而沉潜,令一众文学青年俯首仰观。系主任曹鼎先生是南方人,普通话中饱含方言,形容飘逸,颇具学者风范。

毕业多年,某日在聊城山陕会馆,偶逢曹鼎先生,他提一串香蕉与友人相伴游览。师生不期而遇,喜乐之情溢于言表。先生将手中香蕉“咔嚓”一声掰下大半,直送我面前,朗然一声“吃香蕉!”犹是熟悉的南国音韵,令我瞬间又回到师专时光。因公务在身,匆匆相见,仅致寒暄。然半串香蕉,推让之间,可证当年师生融融之一斑。

师专两年,时光飞转,却也多有精彩片段。一是“男够(打够级)女织(织毛线)”,其乐无边。当时男生风行打够级,宿舍走廊时有“五缺一”的叫喊;女生织毛衣,于针针缠绕中多有情愫绵绵。二是泡图书馆,涵养无限。真的感激那段时光,沉于书海,经典名著、时尚杂志广泛阅读,恶补之下亦感惭愧。实不相瞒,入师专前,我没见过图书馆。小时读一残卷,中有《莴苣姑娘》一篇,感受颇深,却不知何人所编。直到在图书馆中读《格林童话选》,才心下了然,可见吾辈寡闻。三是办文学社,拓宽视野。学校有春蕾文学社,安文照为社长,我为主编。文照兄恢宏大气,文笔卓然,毕业后曾任临邑孟寺镇书记,后执一科局之柄。惜乎英才早逝,天不假年。文学社设小说、散文、诗歌版面编辑若干,大家因文学聚合,激情飞扬,指点江山。办讲座、审稿件,每于《春蕾》社刊印讫,捧读心血之作,乐在其间。据悉,因了《春蕾》文字的洗练,历届社员步入社会多有建树。

师专有万千学子,万千学子眼中自有万千师专。草成此文,是我眼中的师专。所不及者,个人取舍不同,莫怪挂一漏万。权且抛砖引玉,期待同窗各展才华。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