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贾敬德:端午艾草香





端午艾草香

贾敬德

端午节(五月初五)的清晨,一开门,便看到门楣上挂着一把艾草和心形的图片。图片上写着:“祝业主家人们端午节安康!” 落款是物业公司。我轻嗅一下艾草的香气,思绪飞扬起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 “恶月”,易发瘟疫,而艾草具有驱邪祛病的功效,因此形成了悬挂艾草的民俗。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被广大民众传承和发扬。战国时期,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后,楚地民众通过划龙舟驱鱼、投米团(粽子雏形)等方式寄托哀思。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习俗逐渐与端午节融合。每到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驱邪避灾、吃粽子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拥有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正气凛然的价值追求。其代表作《离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这两个职位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职责:左徒负责外交和内政,三闾大夫则负责宗族事务和监察工作。他主张联齐抗秦,却因遭贵族排挤而被流放,最终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而投江自尽。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正气凛然的价值追求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同样有着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灵均” 即屈原,字灵均。从诗中可见,文天祥的这个端午节或许过得有些冷清,没有故人赠送艾草,新朋友又远在万里之外。但他那颗火热的报国之心依旧,只是白发日渐增多。他渴望从屈原那里获取精神慰藉,可惜相隔三湘,遥不可及。其诗歌《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呐喊,突破了传统忠君思想的局限,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对民族气节的永恒追求。

端午节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两千多年前,屈原怀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纵身跃入汨罗江中,将满腔的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底。他的爱国精神、高洁品格,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我们传承端午习俗,既是对屈原大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铭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应将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铭记于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的《离骚》,表达了屈原坚定的信念和在困境中不断探寻真理与正义的追求。这启示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当遇到困难与挑战,就要学习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不退缩、不气馁,积极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挫折中不断磨砺成长。

端午节,重温屈原的诗赋,感悟爱国情怀;悬挂艾草,传播传统习俗和健康理念;参与赛龙舟,传承拼搏精神。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