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六月六”
□贾敬德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日子,尤其对于出嫁的女儿而言,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民间素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许多地方将这天称为“回娘家节”或“姑娘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亲情纽带。在我的老家,也保留着过六月初六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姑娘挎着馍馍筐子回娘家,娘家所在的村子还会请来艺人,连说三天大鼓书以庆祝节日。
农历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除“姑姑节”外,还有“家家晒红绿”“翻经节”“小白龙探母日”等别称,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节点。
“姑姑节”的核心习俗“六月六,请姑姑”,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狐偃悔过的传说,并由此形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传统。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将出嫁的姑娘请回娘家,热情招待后再送归。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功高自傲,其儿女亲家赵衰因反感他的行为直言相劝,却遭狐偃当众责怪。年迈的赵衰不久后含愤而逝,其子决心为父报仇。次年,晋国夏粮受灾,狐偃出京放粮,并告知家人六月六日将返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此消息后,便计划于六月六日刺杀狐偃。他将这一计划告知妻子,狐偃的女儿听闻后终日惶恐不安,在六月初五悄悄回娘家向母亲通风报信。计划败露后,狐偃的女婿惶恐不已。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回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上席,随后向众人说道:“老夫今年放粮,目睹百姓疾苦,才意识到自己近年来行事有失。今日女婿虽设计杀我,手段虽狠,但未酿成大祸。他此举既是为民除害,也是为父报仇,我绝不怪罪。女儿在危难中救我,尽到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希望贤婿看在我的面上,不再记恨,我们翁婿和好如初!”这番话让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当即叩头谢罪,前嫌尽释。
自此,狐偃真心悔过。为铭记这个教训,他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都会请回闺女、女婿团聚,翁婿关系愈发亲密。此事传开后,百姓纷纷效仿,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取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之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
中国民间还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泛指五颜六色的衣物,此谚的后半句亦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一种说法:乾隆皇帝巡游扬州时突遇大雨,外衣被淋湿,又不便借百姓衣物更换,只能等雨停后将湿衣晒干再穿,而这一天恰好是六月六,故而有“晒龙袍”之说。在江南地区,经过梅雨季节后,箱底衣物易发霉,人们便会在这一天将衣物取出晾晒。传说此日晒衣可防虫蛀,晒书能防蠹蚀。这一习俗在4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所著的《野获编》中就有记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当时,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也会在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重要节日——“翻经节”。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时,不慎将经书落入海中,捞起晒干后方才得以保存。因此,寺院会在这一天翻检曝晒藏经。
在江苏连云港,六月初六被视为“小白龙探母日”。当地传说,白龙的母亲因违反天规,私自降雨,致使凡间百姓受苦,因而被关在天庭看守铁树,并规定唯有铁树开花时方能重获自由,同时限定小白龙只能在六月初六这天探望母亲。传说小白龙若在这一天哭泣,泪水会浸湿龙衣,凡间便会连降30多天大雨。
传统节日,如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