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篮子的故事
□宋云亮
“永远不能忘党恩”,这是我母亲生前教育子孙后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也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一辈又一辈孩子们的心底。
从我记事起,每到逢年过节,母亲总是请村里的老先生写一副对联,贴在上贡的大桌子北墙两边,内容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并在贡桌边挂上一个小竹篮子。
小时候不懂得其中含义,只是看见贡桌上的好吃的便垂涎三尺,但不到撤贡的时间谁都不能动,这是老辈子立下的规矩和家法。慢慢长大了就明白了,加之母亲每到逢年过节,就会给孩子们讲家史,讲小竹篮传家宝的故事。
解放前,我们家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爷爷两次闯关东,最后死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奶奶拉扯着年幼的父亲和姑姑,靠给大户家扛活、讨饭度日,没家没业,只好借宿他人房屋。奶奶她娘仨住过俺村七八户人家的偏房和草屋。当然,这些人家都是行善积德,可怜奶奶她娘仨,从来不要住房钱。住的时间最长的是斯福二奶奶家,二爷爷死得早,二奶奶院里空荡荡的,两间东房一半放着农具、家什,另一半就让我奶奶娘仨住。
奶奶白天一早就去大户人家当短工,洗衣服、喂猪,干一些杂活,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来。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喂猪的大瓷盆,那家主人气得差点把奶奶赶走,十多天白干活,一粒粮食也没给。奶奶受了委屈从来不说,只是偷偷地流泪。二奶奶心肠好,她看到奶奶不高兴,一问再问,奶奶才把打碎盆的事告诉了她。二奶奶一听十多天白干活,家里又揭不开锅,便跑到北房屋里端了一勺子粗面让奶奶蒸点干粮。
奶奶出去打工,姑姑跟着父亲拎着那个小竹篮子去讨饭。有一次天气不太好,要的东西太少,父亲路过一家地瓜地时,扒了几块地瓜回来。奶奶发现后,教育了父亲一通,让父亲趁天黑把地瓜送回地里。奶奶常说:“做人一不能霸道,二不能偷盗。”
二奶奶很可怜父亲和姑姑,天不好的时候不让他兄妹俩出去讨饭,逢年过节还送些好吃的。那时一年到头也就是八月十五、年三十才能吃上一两顿白面饺子,吃糠咽菜是常事。
解放后,共产党分给我家三间房子,还分了地。到了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把三间旧房翻盖成了四间北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也一天天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奶奶虽早已离开了我们,但她把小竹篮子当作传家宝传给了我父母、传给了我们兄妹。我们兄妹牢牢记住奶奶的话,永远不能忘党恩,永远不能忘毛主席的恩,永远不能忘斯福二奶奶那些好人的恩。
如今,我们这个大家庭孩子个个长志气、有出息,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拼搏奋斗,诚心报效党和国家。家门里出了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和干部、作家、教授,有6人光荣地成为中共党员。他们都从黄土地上走进都市,有了立足之地,住上了楼房,有了小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不管时空怎么变幻,小竹篮子这个红色传家宝在我们家一定会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简介:宋云亮,笔名鲁峰,1957年生于山东夏津,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协、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夏津县散文创作基地主任,《青年文学杂志》等签约作家。曾任《齐鲁英才》副主编、《棉花地》主编。
1980年起在《人民日报》《山东文学》等发表作品500余万字。代表作《爱的绿荫》获全国精短文学一等奖,《棉花情》获“祖国好”华语文学银奖,《枣树林》入选《中国散文系·景物卷》。策划全国“棉都杯”楹联大赛,著有诗集《悠悠爱河》、散文集《晾晒不干的回忆》、长篇小说《灵魂的祈祷》等。传略载入《山东作家辞典》。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