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中的生命诗篇
□贾敬德
德州的七月,天空像被熔化的铁水浇筑过,连风都裹着蒸笼里的湿热。德州的夏天向来以湿热著称,但今年一波又一波的高温却格外暴烈。进入7月中旬以来,德州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大陆暖高压影响,我市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内陆地区燥热难忍,局部40℃的刻度线被轻易突破,柏油马路蒸腾起扭曲的蜃景。人行道树的叶子蜷曲变形,连蝉鸣都嘶哑得断断续续。老人们说,这热是“老天爷在熬油”——汗刚渗出皮肤就被烘干。
在城区,清晨5点就有许多老年人走出家门,到公园的树下,呼吸着新鲜空气乘凉。他们互相交流着:“清晨气温低一点,走出门大口喘喘气。”“有基础病的人可得注意了,天气反常,太热了。该吃药预防的,要提前备好。”“太阳升起来,就藏在家中。”白天在公园树荫下打牌的没了,锣鼓喧天的情景不见了。热浪逼着他们藏在家中,躲进空调的凉气里。午后3点,空气稠得能攥出水来。商场玻璃门开合的瞬间,冷热气流对撞形成肉眼可见的雾墙。孩子们把脸贴在甜品店的冰柜上,睫毛沾着冰淇淋融化的雾气。平日里,撑着花伞满街走的人少了。外卖骑手的电动车后座绑着结霜的矿泉水箱,冰碴碰撞声是酷暑里最动听的音符。每当夜幕降临,烧烤摊的灯光便照亮了街角,整座城市像被放进慢火煨着的砂锅。炭火在炉中熠熠生辉,肉串在火上滋滋作响,配以啤酒的冰爽,这就是夏夜最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这极端天气,让住老小区平顶楼房顶层的人可遭罪了,白天被日头烤了一天,夜晚也像有太阳近在咫尺。空调温度调到最低,窗外空调外机嗡嗡响成一片,跟知了比赛谁嗓门大。往地板上喷水,把凉席铺在地面上,地面砖比床垫稍微凉快点,可换个地方睡觉依旧整夜难眠。
在早市上,卖西瓜的车一辆接一辆。瓜农老乡用刀尖刚碰上瓜皮,西瓜就“咔嚓”裂开,红瓤冒着凉气。顾客们挤在遮阳伞下,用麦子换瓜的旧俗早换成了扫码支付,但父亲辈“过麦换瓜”的记忆仍黏在秤杆上。人们踊跃地购买西瓜,要么放在井水里拔凉一下,要么放进冰箱里冰一冰,就盼着吃上口冰凉的西瓜。
热,就像一位热情的舞者,以它独特的节拍和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阳光把每一寸肌肤都亲吻得热辣辣的,汗水从额头滑落,如同勇敢的士兵在战场上奋勇前行。在被高温重新定义的城市里,生命以最原始的韧性作答:西瓜摊主的吆喝比温度计更早感知黎明;老年人走进大型超市,吃喝消费,一待就是一天;城市道路洒水车精准作业;就连流浪猫都学会了在银行ATM隔间享受免费冷气。当气象学家讨论“极端性”时,内陆地区的人们正用汗湿的脊梁书写着比预警信号更鲜活的生存史诗。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