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韩淑霞:情系国防绿



情系国防绿


□韩淑霞(平原)

每逢看到军人的身影,我总会肃然起敬,默默行注目礼。

这份情结,要从我的童年说起。我们村子南边紧挨着一条大公路。记得五六岁时,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路边玩耍,忽然几辆汽车缓缓驶过,车上载着一群身着国防绿的军人。他们队列整齐,神情坚毅,犹如一棵棵青松,傲然挺立。我和伙伴们满心惊奇,追着车子跑了好一段路,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不见,才停下脚步。

他们是谁?要到哪里去?一连串疑问在我脑海中冒出。院子里一位当过兵的大爷告诉我:“这是解放军,他们在拉练呢!将来要是有坏人欺负我们,他们就会去前方冲锋陷阵,打败敌人,保护我们!”听了这番话,我再次望向车子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后来,我上学了。二年级时的“六一”儿童节,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一位大姐姐为我系上红领巾。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每个同学都要用生命去热爱它。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仰望着鲜红的国旗和队旗,红领巾在胸前飘扬,仿佛跳动着一团火焰。不知不觉中,我将红领巾与国防绿联系在了一起,一颗种子在我心田悄然种下。我暗暗想着,将来我也要成为一名军人,穿上那身国防绿,像刘胡兰和赵一曼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女英雄。

上中学那年,清明节,老师带领我们去给烈士扫墓。烈士墓位于北站——鲁西北大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子。河北籍战士孙达德在解放恩县(1956年撤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在黄土地下、引黄干渠旁,英雄长眠于此。我们身着白衬衫,戴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烈士墓前,向英雄致敬。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唱起了《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斯人已逝,雄风长存。嘹亮的歌声在天地间回荡。怀着无限敬意,我们用歌声和行动告慰英雄:您的事迹我们会永远铭记,建设富强中国的重担,有我,有我们!请您放心,请祖国母亲放心。

十年寒窗苦读,我迈进了师范院校的大门,曾经的军人梦似乎离我近了一些。开学初,学校进行军训。烈日下,我们身着迷彩服,站军姿,练队形。汗水不停地滚落,疲惫感如潮水般袭来。军姿,这个看似最简单的动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却变得无比艰难。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四肢僵硬得如同木板,炎热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汗水流进眼睛,带来的不仅是刺痛和瘙痒,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但纪律如钢铁般不可动摇,我们咬紧牙关,挺直腰板,坚持,坚持,再坚持。当麻木感蔓延全身,暑气渗透到每一寸肌肤时,我就会想起军人训练的场景。战士们所经历的艰辛远超常人,他们付出了更多努力,经受了无数酷暑与严寒的考验。想到这里,我仿佛注入了一股强心剂,继续咬牙坚持。迷彩服被汗水浸透,但国防绿象征的不怕吃苦的红色精神在我们身上传承。同学们齐心协力,斗志昂扬地迎接挑战,在最后的军训汇报演练中,我们班一举夺魁。军训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曾经的军人梦似乎又离我远了。整日埋头书海,我戴上了近视眼镜。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国防绿,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然而,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站在三尺讲台上,望着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坚定的声音在我心底响起:你可以捍卫自己的理想,守护孩子们的成长,守望那片国防绿。工作之余,我研读史书。回望中国近代史,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母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认为,强国在于强民,而强民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又在于教育。时代的长河奔腾向前,涌现出无数闪耀的人物,如荣获“两弹一星”称号的钱学森,“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无数的奋斗者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前进,如今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无限可能。身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那片国防绿的感召下,我更应在工作中传承先辈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浪花中的一朵!

作为一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奠基。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秉持教书育人的理想,以“燃灯校长”张桂梅、“百岁教书匠”陈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优秀教师为榜样,领悟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热忱情怀,践行教育家精神。

时代的车轮在岁月中不停转动,虽然我的肩头未曾扛起那抹国防绿,但讲台成了我的阵地。那身蕴含军魂的国防绿,早已挣脱了迷彩的形式,化作滚烫的信念,流淌在我的血脉之中——我分明已成为一名战士。

以“立德树人”为武器,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旗帜,秉承“国防绿”的忠诚使命与责任担当,我坚守在三尺讲台这一方寸之地。粉笔灰飘洒之处,皆是我冲锋的足迹;板书划过的痕迹,正续写着教育的新篇章。在这片天地里,每一次谆谆教诲,都是对使命最赤诚的回应。

作者简介:韩淑霞,女,平原二中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诗文刊登于《散文选刊》《辽宁青年》《作家天地》《山东工人报》《鲁北文学》《齐鲁文学》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