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乐陵故事:为乡土存史为村庄修志为人民立传 ——写在《乐陵乡村记忆・市中街道卷》出版之际





讲好乐陵故事:为乡土存史为村庄修志为人民立传

——写在《乐陵乡村记忆・市中街道卷》出版之际

刘文峰

合上166万字的书稿,收拾起铺陈满案的族谱文献,指尖还萦绕着纸张与岁月交织的幽香。市中街道的故事,终究在无数次走访、考证与推敲中,化作书页间涌动的墨香。这是一次与故土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关于根脉的精神溯源——当我们俯身拾起散落的时光碎片,便已在不经意间,为这片土地筑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文化丰碑。

初心:从顶层设计到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

当乐陵市委市政府决定集合全市文化力量编纂《乐陵乡村记忆》时,便为这场乡土文化的抢救工程锚定了方向。乐陵的乡村,是冀鲁边区的红色沃土,是千年枣林的生长根基,更是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然而城镇化的脚步正模糊传统村落的肌理,方言俗语、民俗技艺、家族谱系在时光流逝中渐成绝响。编纂工作启动大会的召开,唤醒了一座城市对乡土文化的集体守护意识。

从首批30名大学生志愿者踏进村巷,到6批72人采编队伍遍访阡陌;从本土导师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到累计36位外地专家学者的加入;从“书香乐陵・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参与者提供的第一部族谱,到216份民间文献的汇聚;从市档案馆、党史研究中心、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文化和旅游局、融媒体中心的史料支撑,到市中、云红街道基层工作者的全力配合——这场文化行动早已超越了“编纂”本身。它是对乡村肌理的细致梳理,是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让启动会上的蓝图化作万里行程、千份笔录、百册文献,让乐陵的乡村记忆从冰冷的文字蜕变为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命史。

深耕:在田野与书斋间搭建精神桥梁

首轮采编结束后,面对散落的碎片化信息,编辑部迅速调整策略:制定《工作手册》《培训教程》《编审规范》等系列标准,让流程有章可循;组建乡土文化专家导师团队,熔铸学术深度与民间温度;组织乡土文化读书会,吸引热爱乡土文化的社会人士加入,研读史志、族谱等历史文献,提升采编队伍的专业素养;接受融媒体访谈以扩大影响;进一步推进“书香乐陵・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打通沟通渠道;调整工作机构职能,将丛书编辑转化为文史研究;最终形成“学术研究+田野调查+大众参与”的立体网络格局。

特别值得铭记的是那些在故纸堆与田埂间奔忙的身影。地方文史专家于台灯下逐字钩沉,为印证史料文献记载而奔波;大学生志愿者在酷暑中走访高龄老人,在寒冬里呵着白气整理采访资料,将青春印记镌刻在市中街道的76个村庄。他们用脚步丈量记忆的长度,让《乐陵乡村记忆》成为“为乡土存史、为村庄修志、为记忆画像、为人民立传、为群众立言”的鲜活注脚。

回响:当历史照进现实的文化共振

《乐陵乡村记忆》的编纂始终与时代共振。与“书香乐陵・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的联动,让民间文献有了汇集的渠道,也让族谱中的家训家风走进现代生活;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融媒体中心合作的乡土文艺征稿,让民间叙事融入史志的机体;对市中、云红街道的深度采编,更让枣乡优秀传统、地域风情、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鎏金光彩。乡村记忆的价值,不仅是封存历史的琥珀,更是激活当下的钥匙——非遗技艺的传承、红色血脉的赓续、优良家风的弘扬,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今天,这部凝结着无数心血的著作即将付梓。它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页都浸透着对乡土的敬畏:这里有百年老宅的砖雕纹样,有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口诀,有革命烈士的家书手迹,更有普通村民的生活智慧。它是乐陵乡村的文化基因图谱,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愿普通读者能从中触摸到时光的温度,文化人能看见乡愁的具象,文艺爱好者能寻得创作的源泉,专家学者能掘得研究的富矿,决策者能找到振兴的密码。

前行:以匠心续写记忆新篇

当合上这本厚重书卷时,拥有656年历史的文庙正静静等待新一天的晨光,门前那株形似展翅凤凰的老槐树正在暗暗舒展枝丫;大成殿后的满树桃花跃出红墙黛瓦,灼灼其华;文史研究院窗外公园里的花儿开得娇艳浓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座千年古邑也将迎来新的黎明。

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未拆封的典籍,每一段记忆都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当《乐陵乡村记忆・市中街道卷》的墨香飘向四方时,后续15卷的筹备已悄然启程。我们愿继续做文明的拾穗者,行走在阡陌间探寻乡土密码,让每一个村庄的记忆都被认真装帧,让每一段平凡的人生都获得历史的温柔凝视。因为我们坚信:人民书写的历史,终将在时光中永不褪色。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乐陵乡村留下印记的人们!

致谢:所有为乡村记忆奔忙的身影

在此,我们谨向所有支持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乐陵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全程关怀,让文化工程成为润泽民生的春雨;感谢乐陵市人大、市政协的统筹协调,让各方力量凝聚成文化保护的合力;感谢所有成员单位和委员单位的通力合作,让历史细节在时光中经得起叩问;感谢乡土文化专家导师志愿服务队的严谨指导,让学术深度与民间温度在字里行间交融;感谢乡土文化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的青春奉献,让古老乡村与年轻心灵产生跨越时空的共振;感谢乐陵市中、云红街道等基层工作者的全力配合,让田野调查的脚步畅通无阻;感谢每一位提出真知灼见的师友,让我们在文化长河中找准前行的航向;感谢每一位提供族谱、房产地契等民间文献资料的热心朋友,让尘封的历史露出真实的容颜;更要感谢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乐陵父老,你们的记忆,才是这本书最厚重的底色。

此刻回望,那些在田野间奔走的脚印、在会议室碰撞的思想、在故纸堆里打捞的时光,都化作对这片土地最深的致敬——这不仅是一部记录乡村变迁的志书,更是一场由无数人共同完成的文化寻根之旅。乡村是文明的根脉,记忆是前行的力量。愿《乐陵乡村记忆》成为一把钥匙,打开通往乡土中国的大门;更愿这份坚守与热爱,化作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