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绘烽火岁月
□姚丙华
2024年5月28日,在德州市“运东(冀南)红色文化研究现场交流会”上,李好斌的发言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阵阵涟漪,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他以翔实的资料,深入介绍了鲁西三地委、冀南(运东地区)六军分区地方武装的发展历程、隶属关系变迁、参与的主要战斗、战绩,以及升级为野战军的几个主战团的参战史实。发言中,李好斌还特别提到了研讨会宾馆所在地——籽粒屯村,这里曾是全民族抗战初期陈赓将军率部袭击高唐县城后的驻扎地,经他一介绍,历史厚重感瞬间扑面而来。
深入了解后发现,李好斌堪称名副其实的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他身兼数职,在转业到地方工作之余投身文学创作,还担任着德州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多年前,他在德州军分区从事军事志编写和研究工作,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资料储备。
李好斌出生于鲁西北平原县南部平原老古城边上的一个大村寨,童年便被家乡人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英雄故事环绕。自幼怀揣“文学梦”的他,参军入伍前在学校就已展露文学才华,有作品见诸报端。入伍在原济南军区内长山守备师后勤部期间,业余新闻写作得到了后勤部政工科吴文明科长的悉心指导。在济南求学期间,他笔耕不辍,坚持撰写新闻稿件,经常向学校政治处梁荣河、包振惠干事请教,跟着政治处新闻干事王洪水频繁前往报社,虚心向编辑老师请教。大众日报社编辑李芳木,山东青年报社主编孙青松,济南日报社编辑龙奔、张艾瑛,前卫报社编辑梁丰、山东国防教育报社主编苏进等,都曾给予他悉心指导。1993年7月至2002年6月,在平原县人民武装部工作的9年时光里,李好斌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他还积极推动开展《平原县人民武装文史》专辑的编纂工作,通过发信函及当面采访等形式,从曾经在鲁西北参加抗战的老红军、老八路口中获取了珍贵的回忆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军史素材。2002年6月,他调任德州军分区司令部,负责编纂《德州军事志》,后又到夏津县人武部担任副部长。在多年的军队政治、军史工作中,他始终秉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持续搜集整理红色资料,撰写的文章不断在各类报刊发表。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津浦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分割导致德州地区在隶属关系上分为两大战略区。全民族抗战时期,铁路以东部分县隶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的冀鲁边区、渤海军区;铁路以西、运河以东部分县,平原(铁路以西)、禹城(铁路以西)、高唐、夏津、武城、恩县等,全民族抗战初期属鲁西北特委领导,1939年4月鲁西北特委改称鲁西区三地委(卫东地委)后属,1941年初随着卫东地委划归冀南区而属冀南区党委领导。频繁的隶属关系和名称变换,导致该地区在山东省党史、军事志书中记述寥寥,河北省相关志书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划归山东,记述也不多,反映这一地区革命情况的影视、文学作品更是罕见。这种特殊性使得德州铁路以西各县成为党史、军史研究的“碎片”与“真空”地带,让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被历史尘封。
李好斌怀揣着一个梦想:挖掘德州铁路以西的革命斗争史实,撰写一部完整的军事文学作品,这颗“种子”在他多年军旅生涯中生根发芽。2019年9月,李好斌参加德州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导工作,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被彻底点燃。他整理起一人多高的文献资料,边整理边构思写作提纲,此后便秉烛夜战、奋笔疾书。
为深入了解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他在抗日战争胜利日亲赴禹城董屯和李屯的王克寇、于曼青陵园采访;多次前往平原腰站镇沙庄、塘坊等村,夏津卞官屯、渡口驿等村,以及冀南抗日根据地运河两岸村庄采风;前往衡水故城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瞻仰无名英烈墓并搜集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调研与采访,在建党百年之际,李好斌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烽火平原》。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我省德州铁路以西鲁西三地委、冀南(运东)地区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它生动再现了鲁西北、冀南(运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那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与英雄悲歌。随后,德州《鲁北文学》出专刊刊发,山西省作协王祥夫副主席题写刊头,中国作家网、今日头条等网站和公众号进行连载,《烽火平原》成为专家研究鲁西北卫东、冀南(运东)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成为一些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材,还荣获德州市第五届长河文艺奖。在此基础上,李好斌对《烽火平原》进一步挖掘整理,形成了这部52万字的红色文学作品——《烽火》。
岁月不居,精神不朽;英烈已逝,英魂长存。当年,无数德州儿女前赴后继、舍身为国,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随着这部红色文学作品《烽火》的问世,我们特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英勇无畏的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献礼。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 一级巡视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