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记
□马玉凤(武城)
进入 七月份以来,武城县境内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再加上连日的高温炙烤,农田里正处于大喇叭口期的玉米出现了旱情,还不到中午,田里的玉米就打蔫了,浇地之事已迫在眉睫。
村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河水清澈,缓缓北流。县水利局在河边修了扬水站,农田需要灌溉时,负责人便把河水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里。今年不知道为什么,正在用水之际,小河却断了水。幸好,我们这里的地下水资源还算丰富,村民们未雨绸缪,早就集资在每片农田的地头都打了机井。还有那些包地大户,投资几万元,在缺井的地块都打了新井。河水指望不上,只能抽井水浇地了。凡是种地的农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潜水泵,机井周围的农户自发地排号用井,倒也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村民们冒着高温,不分昼夜,恨不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地浇完。
大喇叭口期的玉米,正处于生长高峰期,急需大量的水分维持新陈代谢。当清凉凉的井水缓缓地流进田地,一棵棵玉米苗像嗷嗷待哺的孩子,大口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不吃饱喝足不肯罢休。一亩地四五千棵苗,往往需要二十多度电才能浇完。一般的潜水泵工作一个小时需要用 6 至 7 度电,也就是说,浇一亩地需要三个多小时。村民们为了赶时间,把浇地用的软带铺进田间深处,这就意味着需要两个人钻进密林般的玉米地里接带子。叶片如刀,即使穿着长衣长裤,还要时刻防备着被割伤眼睛。烈日炎炎,田地里又密不透风,两个人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时,头发湿漉漉的,衣服也没一缕干丝,浇地的庄稼人真是挥汗如雨,分外辛苦啊!几天下来,平时白白净净的男女,晒得成了黑人!
水,是土地的命脉,土地又是农民的命脉。在城市里,六十多岁的人基本上都退休了,领着退休金,养生,旅游,跳广场舞。而农村的老人,有很多七十多岁了还整天奔波在农田里,还在充当着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一个大哥,今年七十岁,去年就罹患了很重的疾病。他种了一辈子地,生病了依然舍不得把土地转租出去。面对今年的旱情,他忧心如焚,利用别人晚上不浇地的间隙,见缝插针浇了自己的两亩地。天亮了,另外一块地也排上了号,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那里。幸好和自己的亲兄弟是地邻,有弟弟帮着看着水,他得以在地头上躺下舒缓一下极度疲惫的身体。没有一片云的蓝天下,他把自己蜷缩成一个干瘪的问号…… 这就是农民,把土地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农民,把对土地的热爱刻进骨子里的农民!
要说,最苦的还是那些男人不在家(外出打工)的女人们。她们要撑起的不仅是半边天,更是扛着家庭的全副重担。轮到自家用井时,找个亲朋好友帮忙把潜水泵下到井里、接好电,守在田里看畦的事就全靠自己了。白天,改好畦口时匆匆回家找口东西填填肚子;晚上,戴着头灯扛着锨巡视在田间地头。乡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个柔弱的女子,除了要忍受高温的煎熬和身体的疲惫,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惧怕和孤独感。不远处的地里,有刚埋葬的车祸遇难者的新坟;黑乎乎的玉米棵下,有被女人的脚步惊起的野兔…… 风吹禾动、暗影绰绰,似乎都在考验着女人的意志。为了让远在他乡打工的丈夫安心,为了让地里的庄稼有个好收成,为了全家老少的生活所需…… 她要扛下所有的困苦,不能软弱,不能退缩。黑夜笼罩着万物,却遮盖不住一个女人坚强的光芒,遮盖不住一个农村妇女的勇敢和担当!
农村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农民,也养活着一辈又一辈的城市人。每一粒粮食的诞生,都浸透着农民的汗水;每一颗米粒都凝结着无数个起早贪黑的身影;每棵庄稼上都承载着一双双劳动的手磨出的厚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不是一句空洞的老话。当我们端起饭碗,不妨想想那些在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人 —— 他们用最朴素的劳动养育着世间烟火。珍惜粮食,不只是珍惜盘中餐,更是对这份辛劳最真诚的尊重,让我们把对劳动者的敬意融进日常的点滴之中吧!
愿今年下半年能风调雨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