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建成:走近二连浩特



走近二连浩特

文/图 王建成

初记“二连浩特”,还是49年前我当兵之初。当时我的部队番号是“某某看押二连”,在广播里时常听到天气预报里有“二连浩特”,便以为这是个部队。因条件受限,询问多名战友无果,这也因此成为我心中一直未解的谜。后来知道这是祖国北疆的一个重要口岸,便成了一处向往之地。

近日,自驾一路向北,终于走进了二连浩特。二连浩特国门被誉为祖国的北大门,矗立于中蒙边境,门楣上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国门横跨铁路,共4层,高21米,长71.4米,宽13米,建筑面积2406平方米。从景区介绍得知,“二连”在蒙语中是“斑斓”的意思,“浩特”在蒙语中是城市,所以二连浩特是“斑斓的城市”,和我想象中的部队“二连”风马牛不相及。

祖国四极的国门我都到过,但站在二连浩特国门四楼的观景台上还是第一次。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向南眺望,远处伊林驿站遗址的断壁残垣静卧在荒原之上。这座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如今仅剩几堵夯土墙屹立不倒。那时,茶叶、皮毛与西域的琉璃曾在这里交流。向北望去,能清晰看到蒙古国境内正在编组、办理手续等待入境的列车。我在这里耐心等待,观看火车进出国门,感受着不一样的意义。看着一列列进进出出的列车,心头会瞬间一热,眼眶不禁湿润,顿时为祖国的伟大强盛而由衷自豪。据《人民日报》2025年7月17日消息:二连浩特铁路自开通以来,该口岸已累计通行中欧班列1.9万列,通达蒙古、俄罗斯、德国、波兰等10余国70多个枢纽站点。出口货物品类日益丰富,从以前以机械配件、服装鞋帽为主,转变为现在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为主。

走近中蒙边界界碑,内心感慨万千。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从此,曾经驼铃悠扬的故土,成为邻邦;中国的版图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返回途中路过火车纪念广场。这里主要是为了纪念1956年1月4日起中国、蒙古国、苏联三国联运铁路的开通。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北部设二连站,同年成立二连镇,有人口近600人。10年后,国务院批准设立二连浩特市,二连的铁路口岸就此开通。因此有人说,二连浩特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目前,二连浩特人口已达7万多,这里是全国重点开发实验区,拥有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口岸,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轿车行驶在城市中心,可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公园里的人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坐着打扑克、聊天……歌声、笑声远远地飘荡着。


作者简介:王建成,武城人,退休干部。多年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