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香岁月
□贾敬德
红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它营养丰富,香甜可口,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天然的红薯,远离城市喧嚣,无添加,无公害,是您品尝健康的首选。
我爱人出生在城市,没有经历过天天吃红薯的岁月,偶尔吃上一次红薯,却被它的香甜味道给锁定了,见到红薯就想买。早市上,大叔拉着红薯的三轮车停在买菜人的眼前,大声吆喝着:“夏津蜜薯,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了,2元1斤。”想吃红薯的爱人被吸引到车前,于是就买了5斤。蒸着一吃,薯香四溢,唇齿留香。
其实,番薯是最常用的正式名称,原产南美洲,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种植。河南、山东等地直接称呼红薯。上海、天津等地常见叫法是山芋。北京等地称呼白薯。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称呼红苕。不同地区对红薯称呼差异较大,如山东部分地区称“地瓜”,鲁南部分地区(如济宁、枣庄)则称“芋头”。
当前,人们的主粮是稻米、小麦面粉、玉米面和粟(小米)。此外,随着饮食多样化,薯类、杂豆等也被纳入主食范畴。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北方农村普遍以红薯为主粮,有“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日常饮食以红薯为主:早上红薯块粥、中午吃红薯饼子、晚上粟汤煮红薯块的饮食模式。吃红薯的日子,是几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也是中国农村特殊时期的生存写照。红薯曾是饥荒年代的主粮,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成为兼具营养与情感的特殊存在。
解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旱、涝灾害,主粮收成不好,红薯就成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救命粮。红薯耐旱性强,产量高,成为贫瘠土地上的主要作物。家乡的土地瘦,像老人的脊梁,硌得庄稼直不起腰。唯独红薯,能在石头缝里扎根,在旱地里结果。秋收时,一锄头下去,滚出满地的红疙瘩,大的像纺锤,小的像蜷缩的拳头。老人们总说:“这土里长的不是红薯,是活路。”
北方地区以种春薯为主,红薯的种植时间因地区气候差异而不同,但多数地区集中在谷雨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气温稳定在15℃以上,有利于幼苗成活和根系发育。9月至10月是红薯成熟的时间。深秋时节,家家户户将红薯堆满堂屋,用红薯叶喂猪,人则吃着红薯、红薯粥、粟汤煮红薯块度日。越冬红薯,通常在10月至11月初,日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下时,进行地窖储藏,一般储藏到来年春季的5月左右。其余多加工成红薯片,放在屋顶晒干,晒干的薯片可储存半年。薯片磨成粉,掺一点玉米面蒸窝头吃。大半年的主粮吃红薯,吃得我出现胃酸反流等“红薯后遗症”。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会吃腻的。为了不挨饿,变着花样吃,烤红薯剥开焦黑的外皮,露出金黄的薯肉,蘸白糖吃,那是儿时最甜蜜的记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田到户,浇水施肥,管理到位,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的主粮以稻米、小麦面粉为主,玉米面、粟(小米)偶尔吃,红薯从主食退位到辅食。目前,德州红薯种植最集中的区域当属夏津县的后赵庄村。该村位于黄河故道沙壤土带,特别适宜红薯生长,种植历史超30年。主打品种为西瓜红和烟薯25,食用后令人难忘。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变迁,红薯的角色逐渐从主食转变为健康辅食。人们没有忘记红薯。是因为它的口感和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含3克)、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含量是马铃薯的20倍)及抗氧化物质,它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等功效。但那份“一季红薯半年粮”的饥饿记忆,仍被镌刻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