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网红桥:从水利设施到文化地标
□陈金梅(平原)
在平原县桃园街道西高寨村的潘庄引黄总干末端,有一座溢流堰,它静静地坐落于潘庄灌区三级沉沙池出口处。这座始建于1972年的溢流堰,东西全长67米,以梯形断面浆砌石为主体结构,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它默默地履行着拦截引黄三级沉沙池泥沙和抬高水位的使命。然而,岁月的侵蚀让它不堪重负:堰体顶面水流冲刷严重,溢流坡面破裂、掏空,基础塌陷,宛如一位年迈的老者,潜藏着重大安全隐患。
2020年,德州市水利局开启了它的新生之旅。通过潘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这座溢流堰被重新修建。新的溢流堰采用浆砌料石主体结构,中间设置一孔过水闸,具备低水位闸控过流和高水位溢流运用方式。堰体之上,一座交通桥横跨其上,建筑风格仿清代歇山、悬山组合建筑,歇山下饰木制五彩斗拱。这座桥设计使用年限达50年,抗震设计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二级,桥上1层,高度为14.74米,屋面投影面积为897.75平方米,桥面面积707.62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17.85万元。
这座桥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建筑,更像是一座文化的载体。桥廊内绘有“桃园三结义”“赵云大战长板桥”等三国文化故事,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因为平原县曾是三国时期刘备做县令的地方,在这里,三国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古人的传说故事更是如繁星般点缀着这片土地。当人们在桥廊中看到这些故事的彩绘时,仿佛能看到三位英雄当年义结金兰的豪迈场景。他们之间的忠诚、义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影响就像一阵春风,吹过平原县的每一个角落,孕育出一种重情重义、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再看“赵云大战长坂桥”,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只为救出刘备之子刘禅。他的英勇无畏令人惊叹。在桥廊中描绘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对赵云这位英雄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对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缅怀。对于当地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彩绘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他们在桥廊上玩耍的时候,抬头就能看到这些故事,在心中种下了对三国文化好奇与热爱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会逐渐发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三国文化,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底蕴。
廊桥的桥面上刻有大禹治水的情景图,大禹治水的智慧与牺牲精神被镌刻其中。大禹改变鲧“堵”的治水办法为“疏”,面对洪水勇敢无畏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精神通过这座桥得以传承。这座桥将大禹的精神镌刻其中,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力量。而这座桥所在的引黄工程河道,也有着属于当代人的奋斗故事。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同志们在这里施工的时候,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汗水的历程。在寒冷的冬天,河道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同志们的脸庞,手脚被冻得麻木,但他们依然坚持施工,驾驶挖掘机、使用泥浆泵,清理河道里的淤泥;炎热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道里像是一个大蒸笼,可同志们依然在坚持施工。正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努力,这条1972年竣工通水的重要引黄工程河道才能始终发挥作用。
这条河道不但保障了当地农田的灌溉,用黄河水滋养着每一寸土地,让庄稼茁壮成长,同时,它还承担过向天津、河北调水的重要任务。黄河水曾沿着这条河道,长途跋涉,为缺水的地区送去生机。近几年,它又在向大运河补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它就像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不同的地区,让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
这座桥廊和下面的河道,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载体。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着当代的建设者们,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拼搏与奉献,又为这种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这种精神的传承,就像火炬的传递,一代又一代,永不熄灭。
如今,这座桥凭借其恢宏壮观的建筑风格刷爆各大短视频平台,潘庄灌区三级沉沙池溢流堰风景廊桥成为了“平原网红桥”。
以这座新建成的溢流堰风景廊桥为依托,平原县对下游左右两岸进行了绿化铺装,实现了渠与路相依,林与水交融,功能建筑和渠系景观相辅相成,将干渠打造成了“流动的生态绿化带、绿色的现代节水渠”。这里成为了当地居民游览、休憩的好去处。近年来,平原县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围绕着“水清岸绿、河畅路通、设施完善、文脉传承、人水和谐”的目标大力推进河湖长制。潘庄引黄总干渠溢流堰风景廊桥,因其环境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不仅受到平原县本地人的追捧,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打卡观光。人们来到这里,欣赏仿明清建筑与明月廊桥,观河水湍流与满目青葱,感受黄河生态、三国文化与自然风光的交融之美。
每到周末,这里游人如织,车辆停满桥两侧小广场,小贩们在招揽生意,老人们下棋、打扑克,文艺爱好者放声歌唱,欣赏的群众或围坐或站立,一片热闹景象。
站在风景廊桥上,那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举目南望,映入眼帘的是引黄三级沉沙池的宁静景象。黄河水在这里缓缓流淌,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在轻声细语,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宛如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而周围那成片的庄稼,像是忠诚的卫士,又像是乖巧的孩子,在黄河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它们与黄河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派祥和平静的自然风光美。这种美,是一种宁静的力量,让人的内心也随之平静下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温柔的景色所融化。
然而,当视线转向桥的北侧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浑黄的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汹涌地冲下堰坝,形成一道壮观的黄色瀑布景观。那波涛汹涌、浩浩汤汤的气势,如同黄河母亲展现出的巨大力量,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这股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蕴含着黄河数千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奔腾不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每逢周末回老家,行至周寨桥时,我总会特意绕道东侧的彩虹路,去溢流堰风景廊桥看看。每每在桥上我会伫立良久,思绪会把我带回三十多年前。那时,我所在的平原县水利局机械施工队正在这片土地上施工。三级沉沙池里,挖泥船忙碌地作业着,那是一段充满汗水与奋斗的激情岁月。那时我们叫溢流堰为西尾堰,那时溢流堰只是一道破旧的拦水坝,咆哮的黄河水冲下堰坝,形成巨大漩涡顺河而下。而在河西岸,有渔人。他们手持网抄,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由于水流冲击力极大,鱼儿被水流裹挟着,晕头转向地失去了方向。渔人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静,一旦看到有鱼在水流中挣扎,便迅速地一网抄下去,往往就能收获一条活蹦乱跳的黄河鲤鱼。那是一种简单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人与黄河水、鱼之间,有着一种原始的互动与依存关系。
如今,再次站在这座桥上,回首往昔,心中满是感慨。时光就像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曾经破旧的西尾堰,如今已变成了雄伟壮观的溢流堰风景廊桥;曾经单一的水利设施功能,如今已发展成集水利、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水利事业的发展,真可谓是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惊叹不已。
昔日的西尾堰在经过改造后成为如今的网红桥,这一转变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升级,更是文化传承、生态改善与人水和谐发展的体现。它见证了德州市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从一个破旧的水利设施变成吸引游客的网红景点,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岁月变迁中永远占据着人们心中独特的位置。
有人觉得网红桥的走红只是一时的热闹,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就像一个范例,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之物,只要融入创意和用心,就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风景,为生活增添色彩。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网红”事物出现,但这座网红桥在我们心中的独特地位永远不会被取代,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链接着每一个人的情感记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