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快慢三分钟”的启示







“快慢三分钟”的启示

王立新

前不久,我跟团出游。一天早晨,导游要求6点钟准时出发,同室老兄催我快点走。我看了看表说:“不急,还有七八分钟呢。”他说:“不到4分钟了。”我看自己手机上的时间是5点53分,便问他的表几点,他说5点56分。我说:“大哥你那表不准啊,都快3分钟了。”他却说不会。尽管如此,我还是抓紧收拾好东西下楼上了车。导游确认游客全部到齐后,车子就出发了,此时我看到车前面的时钟正好是6点。再看自己的手机,才5点57分,心想旅游车上的时间怎么也不准。但我还是有些纠结,为了“验证”自己是对的,就问了问旁边两位游客表上的时间,结果他们的时间都比我的快3分钟。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根本不是别人的表快了,而是我手机上的时间慢了。此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手机上的时间是准的,实际上就是太想当然了。

说起想当然,其实我此前也受过不止一次“教训”。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十几年前市里一家大型企业举办年会,邀请我们局主要领导参加。局长因有其他公务无法前往,便安排我代他参加。办公室把邀请函送到我手上,我随便瞄了一眼,就以为活动地点是在市广电中心。从我家步行到广电中心也就十分钟,所以那天早晨我卡着点,挺悠闲地往广电中心走去,可到了门口却发现人很少,完全不像要搞大型活动的样子。我赶紧打电话问办公室的同志,他说活动是在开发区的市体育中心。这下我可慌了神,因为离活动开始不到十分钟了。我只好在路边打了一辆出租车往市体育中心急赶。等到那里时,活动已经开始一会儿了,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悄悄坐下,弄得好不尴尬。真后悔当时没有认真仔细地看一下邀请函的全部内容,看见“中心”两个字,就想当然地以为是广电中心。

前段时间,外地一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上,学校署名竟写成了“某某信息职业技术院”,少了一个“学”字,此事在线上线下引发了热议。我认为,发生这种低级错误,除了起草者不够严谨认真外,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在文稿逐级审核把关上完全流于形式。每个层级的责任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前边已经审核过了,因而没有履行好自己审核把关的责任。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又联想到二十多年前,我们负责起草一份报告,历经多次修改、数易其稿,在即将交付印刷之际,有人突然发现文件署名的领导姓名有误——领导姓“杨”,却打成了“扬”,好在最后一刻改了过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材料班子的人在一遍一遍审稿修改时,都是从正文开始看起,谁也没有认真审视标题部分,谁会想到领导的姓名会出现错误呢。

可以说,“想当然”在社会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我觉得,其原因既有像上边所说的做事不够用心,也有的是对一些事情持无所谓的态度。比如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觉得很多人都这样,自己也一直没出问题,但如果不加以克服,或许哪天就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还有就是侥幸心理作祟,比如一些骑车或步行的人闯红灯,想当然地认为不会被撞,但事实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闯红灯导致的车祸。再比如一些贪腐官员在收受不法财物时,认为做得天衣无缝,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戴上手铐才悔之晚矣。因此,尽管我们谁也不能保证绝对不会犯想当然的错误,但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用心做事,努力克服无所谓的态度,坚决摒弃侥幸心理,就一定会少犯。毕竟,生活的答案从来不在“想当然”之中,而在每一次低头审视、反复确认的踏实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