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爷爷”的故事
□傅延芝
那是一个美丽而朴实的小村庄。十九岁那年,我带着少女的懵懂与天真,嫁到了这里。冬夜凛冽,新婚不久的我们爆发了第一次争吵。刺耳的碎裂声划破寂静——锅碗瓢盆摔了一地,也惊动了四邻。
我家南邻张光成一家,我唤他光成哥。他们的儿子们早已成家另过,院里就住着老两口和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女儿。闻声赶来的三人站在门口,望着满屋狼藉,一时不知所措。我抢着诉说委屈,他则低头攥拳,满脸不服气。光成哥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角,两人便默默退了出去。
等他再进屋时,态度已然软化。一边收拾残局,一边低声说:“邻居都看着呢。以后不吵了,平白让人笑话。”那是他第一次服软,也是光成哥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家丑不可外扬,家和才不招人笑。
自此,我们两家越走越近。谁家做了稀罕的吃食,定会端一碗给对方尝鲜。农村人的情谊,就在这一碗一筷间慢慢沉淀,醇厚如酒。
村东有片肥沃的自留地,家家户户都分得一块。我种的瓜果蔬菜总是蔫头耷脑,而光成哥的菜园却是全村的骄傲——西红柿红得透亮,黄瓜翠得滴露,甜瓜黄得诱人。每逢晌午,他总会打上一桶冰凉的井水,把瓜果浸得透心凉。待我们接孩子放学归来,水灵灵的瓜果便被孩子们一抢而空。光成哥蹲在一旁,笑而不语,眼底盛着满满的慈祥。
菜园的宁静与收获之外,村外那条车来车往的308国道,却是所有家长悬在心头的心事。村里没有小学,孩子们都要穿过国道去北边的河里村上学。一个清晨,村里的一个孩子不幸被车撞倒。恰巧骑车遛弯的光成哥目睹了这一幕,那一整天,他的眉头就没舒展过。
第二天,他做了面小红旗,开始每天守在308国道的岔路口护送孩子。从此,无论是盛夏柏油路蒸腾的暑气,还是寒冬里呵气成霜的清晨,总能看到他和那面小红旗的身影。即便头疼脑热,他也从未间断,实在撑不住了,就叫儿子前来替班。这一守,便是十三个春秋,风雨无阻。那面飘扬的小红旗,成了国道上最温暖的风景。
直到那个晌午,这份默默的坚守终于被更多人看见。几辆公务车驶入村里,车上下来几位文质彬彬的访客,相机、话筒,还有一副副眼镜,在阳光下闪着光。村支书领着光成哥过来时,相机的快门声霎时间此起彼伏。一位记者将话筒转向了我,正午的阳光晒得人浑身发烫。面对话筒,我把这些年来的所见所感娓娓道来。不久后,“送学爷爷”的事迹登上了报纸、电视,美名传遍了四里八乡。
那年岁末,光成哥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村里人都说,这是我们火把张村最大的荣光。
光成哥去世后,他的塑像矗立在了迎宾广场的花园中。当年被他护送过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每逢佳节,他们总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塑像前,讲述“送学爷爷”的故事。讲着讲着,声音渐渐哽咽,泪水模糊了视线。
时光静静流淌,温暖却亘古长存。光成哥用十三年的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最美的种子——那种子,叫善良,叫坚持,叫平凡中的伟大。
作者简介:傅延芝,女,德州市作协会员,鲁南编辑部特约作家,发表过小小说,现代诗等作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