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张守峰:从抗战勇士到屯垦戍边的先锋


从抗战勇士到屯垦戍边的先锋——

张守峰:烽火淬炼的传奇人生

李清林 张玲

1912年,张守峰出生于宁津县郑仪门村的一个大家族,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四。他先后就读私塾两年、国民学校六年,成为一名完小毕业生。1928年,张守峰与靳庄村的靳红梅结为夫妻,婚后育有张淑琴、张丽娟两个女儿。

1929年,宁津县设立警察训练所,每期招收学员30人,学期半年,共开办6期。1930年,18岁的张守峰被招录为学员,毕业后分配至警察局工作。任职期间,他满怀热忱,积极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同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担任联络员,多次为党组织搜集并传递情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南下,华北迅速沦陷,宁津县城陷入混乱与恐慌。张守峰与同事目睹侵略者横行,心中充满愤怒与无奈,反抗的火焰熊熊燃烧。在党的地下组织安排下,张守峰与其他三名同志组成小组,在危险环境中坚持搜集情报、传递消息,千方百计与敌人周旋。随着敌人搜捕加剧,小组处境愈发危险。为保存革命力量,组织决定安排他们转移至天津。

一次在天津执行任务时,张守峰与同志们被敌人发现并遭到追杀。他们撤退至一处烟草种植地,借烟沟掩护暂时脱身,但敌人很快包围烟沟。危急时刻,张守峰掩护同志们撤退,自己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因实力悬殊,混战中张守峰头部遭重击,昏死过去,直至次日才缓缓苏醒。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血泊中,四周寂静。他挣扎起身,一心只想尽快找到组织。他强忍剧痛跋涉许久,终于找到一户老乡家暂住。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张守峰忽听屋外有人与老乡对话。老乡问:“你是干什么的?找谁?”来人答:“我来找我们的人!”他从门帘缝中一看,竟是同志,立刻奔出与对方紧紧相拥。来人泪流满面道:“张守峰,可找到你了!”历经艰难,他终于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

在天津期间,张守峰得知两件家乡事:一是家中开办酒坊维持生计;二是同乡张富忱组织了“铁血团”,成为当地抗日救国的独立武装。

张富忱亦是宁津县的传奇人物。1925年冬,他考入冯玉祥在张家口创办的“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后转入爱国将军方振武的部队。1926年起,他随西北军转战各地,历任多个职务。后因上司方振武反蒋被囚,张富忱心灰意冷,最终离军回乡。

回到宁津后,张富忱积极发动村民开展乡村自治,将村小学改为中山小学,神庙改建为女子学校,并邀请进步人士讲课,极大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张富忱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于1938年将抗日救国会改组为“中国抗日铁血团”。张守峰得知后,按上级指示,带领四人小组返回宁津,加入张富忱领导的“铁血团”。当时“铁血团”枪支严重短缺,为增强战斗力,张守峰与家中兄弟们商量,取出自己做生意的资金购买了三把枪。从此,四人靠这三把枪暗中与敌人斗争——四人轮流背枪,时刻应对各种险情。有了枪支,他们更有胆气,行动也更便利,为党的地下组织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

1938年3月,张守峰在宁津县长官镇经杨振西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他于河北省南皮县参加游击队,任廿四路四大队游击队队长;8月,任冀鲁豫津浦支队独立营司务长;9月,萧华由山西抵乐陵,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10月,张守峰奉命随中共宁津县委委员张策平调回宁津,参与重组县内抗日武装“抗日钢枪自卫队”,该队伍后发展至一千多人。

一次,张守峰在县城打探消息时,于厕所偶闻日本兵声音。长期积愤瞬间爆发,他迅即抄起木棍,猛冲向日兵,竭尽全力击其头部。日军当场脑浆迸裂,倒地毙命。为躲避搜捕,张守峰迅速撤离,继续与敌周旋。

1939年2月,张守峰随部参加攻打山东临清博平县徐家楼的战斗;9月,调任冀鲁豫边区先遣纵队二营五连排长。1940年,他参与攻打河北冠县魏二庄、讨伐叛军石友三等部的战斗,并参加西大屯、卫河战斗,期间均任排长。同年5月,日寇“扫荡”冀南三分区,张守峰因脚被草鞋磨破,伤口溃烂化脓,无法行走,只得留老乡家休养。次日部队执行反“扫荡”任务,为保密,张守峰换便衣化装成村民。一月后,他转至旅后方医院,但仍未与上级取得联系。身体痊愈后,他留院协助管理科长做文书工作。

1941年5月,张守峰参加前后寨战斗,再次负伤,入本团卫生队治疗。伤愈归队后,8月调任冀南军区廿三团一营二部书记;同年,他入冀南军区测绘队学习,因表现优异,被冀南军区司令部总支委员会授予“模范党员”称号,并获得物质奖励。

1942年10月,张守峰调任冀南军区司令部司务长。

1943年2月,他任冀南军区特务团二连支部书记,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紧急赈灾工作;8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新四旅七七一团三营十一连党支部书记。

1944年,张守峰任陕甘宁边区新四旅七七一团二营副政治指导员。

1945年,他调任陕甘宁边区新四旅七七一团司令部见习参谋。

1947年,张守峰任冀西南新四旅新兵队政治指导员。

1948年3月,他在陕中新四旅五一团三营十一连服役,参加陕西榆林、西华池、盐池等战斗,时任参谋长;后参加了著名的荔北战役及扶风眉县战役。

1949年3月,张守峰任陕中新四旅五一团司令部政治指导员;同年9月,调任六军骑兵团司令部政治指导员。

1949年,党中央发出解放新疆号召,张守峰毫不犹豫响应,随王震司令员所率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向新疆进军。

进军新疆路途艰险,部队既要应对恶劣自然环境,又须警惕敌人袭击。一次行军途中,张守峰所在部队与敌遭遇,双方激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奋勇拼杀。激战中,一颗子弹击穿其右手手臂,张守峰当场昏死。

许久后,他在剧痛中苏醒,见战场死寂,身边尽是战友遗体……他强忍伤痛,艰难爬至当地老乡家。老乡见他伤势严重、血流不止,立即为他包扎。休养数日后,张守峰身体渐好。某日,同志前来寻找,见他无恙,二人激动相拥。在同志帮助下,他历经艰险,最终与大部队会合。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党中央提出“西进新疆、安边固疆”号召,要求驻疆部队积极拓荒生产。抵新疆后,张守峰全力投入保卫和建设新疆的工作。

1950年,张守峰任新疆军区六军骑兵团团党委委员;1951年7月,被六军党委授予副营级军衔;1952年2月,调任新疆五军十五师骑兵团干部管理处副处长,同年5月被授予正营级军衔;1953年5月,任新疆农四师劳改支队参谋长;1954年5月,调任新疆农四师工程支队参谋长。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使命为“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兵团遵循“不与民争利”原则,向沙漠要良田、戈壁建新城,开启新疆屯垦新篇章。张守峰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兵团屯垦戍边工作。

1955年5月,张守峰任乌河水利工程处三支队党委书记;1956年,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河水利工程处一支队副政委;1959年1月,任新疆农五师红星二场副政委;1962年2月,任新疆农五师红星十四场党委书记、政委。离休前,张守峰任农五师医院院长(正团级)。

在新疆的岁月里,张守峰见证这片土地在党的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守峰,从宁津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党的一名优秀干部,他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韧与忠诚。他的名字,与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一起,铭刻在民族解放与边疆发展的丰碑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