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祖新兰:三十年前的开学记忆






三十年前的开学记忆

祖新兰

处暑节气过后,暑期便画上了句号。一眨眼又到了开学季。早上路过一所中学时,大老远就看见学校附近车水马龙:有家在农村的寄宿生,背着铺盖行囊,穿着崭新的衣服,坐在父母的三轮车上匆匆赶来;也有县城的走读生,仨一群俩一伙骑着山地车,两个月不见,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好不热闹。

见此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30多年前刚升入镇中学的开学季。那时小学还没有六年级,我从村里的完全小学五年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镇中学,当时的兴奋劲儿至今记忆犹新。母亲为了奖励我,专门到集市上给我添置了一身新衣服:白色的确良短袖,胸前绣着精致的小花;浅蓝色的小喇叭口裤,是那个年代最时尚的打扮;脚上还配了一双橘黄色的塑料凉鞋。这一身崭新的衣服,让年少的我整个暑假心里都美滋滋的,有事没事就拿出来在穿衣镜前比划一番。临近开学前,母亲又把这一身衣服重新清洗了一遍,然后用家乡的土烙铁——先在蜂窝煤炉里烧热,再垫上湿毛巾——小心翼翼地把衣服熨烫得平整无比。望着母亲那专注的神情,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小女孩。我天天憧憬着开学的日子快点到来,因为只有那一天,我才被允许穿上这身新衣服。

我家距离镇中学足有8公里,为了上学方便,暑假里,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经常聚集在平整的麦场,凑在一起学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的交通工具,多是带大梁的飞鸽自行车。在打麦场学车,即便摔倒也不怎么疼,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就能继续练。那个暑假,我很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终于盼到了九月一日开学。那天一大早我就被母亲叫起来吃饭,她催促着说天色不好,得早些去学校。我抬头一看,天空果然灰蒙蒙、阴沉沉的,鸟儿飞得很低,看样子是要下雨。匆匆喝了碗稀粥,我便准备出门。爱美是小姑娘的天性,母亲让我带上大人穿的厚雨衣,可我觉得那雨衣又大又沉,自己个子矮小穿不惯,还会遮住新衣裳。没有其他遮雨工具,我顺手从家里拿了一块白色透明的塑料地膜,当作雨衣备用。

那年村里总共就我们三个孩子考上了初中。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上学,我们骑着自行车结伴而行。可天公不作美,刚走了一半路,天空就乌云密布,紧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几个人的雨具都不管用:我身上系着的塑料布被风吹得乱飞,雨水夹杂着狂风几乎让我看不清路;瘦小的身体在雨中使劲蹬着脚踏板,自行车左右摇摆着逆风前行——人在大自然面前,竟显得如此渺小无力。那一刻,我真后悔不该穿着新衣服来上学。

不知道骑了多久,我们挣扎着用尽全身力气,总算赶到了学校。这时雨点渐渐小了,最后停了下来,可我的一身新衣服早已被淋得湿透。打量着自己的狼狈样,简直像只落汤鸡。我急忙赶到报名处,找到负责自己班级的老师。那位和蔼的女班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还递来一块毛巾让我擦脸,那模样就像母亲迎接刚进门的孩子,我心里顿时有了归家的感觉。

雨过天晴后的校园,经过雨水的冲刷焕然一新:一排排砖瓦房教室,玻璃干净又明亮;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绿树红花环绕其间;宽敞平整的大操场和高大的篮球架映入眼帘——那可是课间同学们欢乐嬉闹的乐园。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片新天地,先前被淋雨的坏心情,也如雨过天晴的天空一般,豁然开朗。

排队报名、分完班级,一切安排就绪后,班主任老师体谅大家雨天赶路的不便,让我们早早放学回家。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忘却了被淋雨的烦恼,像凯旋而归的战士一样,再次结伴骑车。我们一边骑一边谈论着、说笑着,在欢快的车铃声中向家的方向奔去。

这就是我难忘的开学初体验。上学第一天就遭遇了变幻莫测的天气,虽然老天爷开了个“湿淋淋”的玩笑,却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任何事情的开头,或许美好,或许糟糕,但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接受该接受的,坚持该坚持的。那场雨水的洗礼,不仅是开学季的独特记忆,更陪着我一路走来,带来了崭新的成长与希望。

作者简介:祖新兰,女,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新媒体并多次获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