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青春 浩气长存
——读《抗日英烈于曼青》
□安凤山
近日,我读了由禹城市作家协会组织编写的《抗日英烈于曼青》。这本书通过多位优秀作家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于曼青驱倭抗日、保家卫国的壮烈历程,令我肃然起敬。在全国三批公布的1085名抗日英烈中,于曼青名列其中。
于曼青身躯并不伟岸,家境亦不富裕,但他外表清秀、聪慧文静。学生时代,他创办校报,传播进步思想,追求光明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一名优秀学生,到129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的创始人,于曼青的故事贯穿全书。字里行间跳动着他的脉搏,每一页都浮现着他的身影。
从书中,我追寻着于曼青走过的足迹——每一步都荆棘密布,坎坷不平。然而他为了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奔走于鲁西北大地。
他率领部队屡战屡胜,将胜利铭刻在岁月的丰碑上;他一次次突袭除奸,令敌人闻风丧胆;他播撒革命火种,让解放的呐喊响彻齐鲁山河。
于曼青年仅23岁,便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日战场上。他以无声的动员与感召,激励齐鲁儿女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抗击外侮的长城。这民族的脊梁,如巍峨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
看今朝,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于曼青和千百万先烈的牺牲,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换来了毛主席那一声响彻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凡读过此书的人,无不为于曼青的事迹动容。更令人感佩的,是他难忍国耻、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丁志峰的《于曼青传奇》,以丰盈深厚的笔力,再现了他伟大的一生。一次次为理想求索,一幅幅为真理奔走的画面,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斗,渗透了他二十三岁的青春。在我看来,即便“传奇”二字,也难以尽述他那胸怀大志、忘我牺牲的一生。
于曼青的同学与战友们的追忆,炽热而深沉,如熔岩奔涌着崇敬与哀思,又如秋日长空般高远静谧。他们将赤诚的缅怀铭刻于字里行间,既痛惜他牺牲之悲壮,也以拥有这样的同学与战友为毕生的光荣。
为纪念于曼青烽火中的青春,一位李姓战友毅然改姓“于”,更名为“于非”。这不仅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终极践行,更是一份超越血缘与姓名的永恒承诺——将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化作永恒的羁绊。日后,于非成长为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作家黄靖在《爱,可抵岁月漫长》中写道,于曼青与夫人李桂香虽无花前月下,却在革命风雨中淬炼出最炽热的忠贞。他以身殉国,将生命献给信仰;她在艰难岁月中抚养幼女、怀念丈夫,真正诠释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于曼青的独女于惠芳,烈骨铮铮,柔肩担起两代家风。她恪尽妻母之责,将五个子女养育成才,不负母亲真心;她以粉笔为犁、黑板为田,在三尺讲台上任劳任怨,培育桃李满园。她常说:“父亲啊,您从未真正离开。每当夜深人静,您的教诲仍在耳边,您的身影永存我心。”
在于曼青牺牲86年后的今天,他碧血求索的革命事迹,早已走进党员教育的课堂。后辈们在继承遗志、奔赴未来的征程中,在各领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信仰,推动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
此时此刻,我想:
于曼青是一朵浪花,将自己汇入全民抗战的海洋,激起汹涌波涛,以永不干涸的力量埋葬侵略者;
他是一盏明灯,照亮鲁西北的乡野,人们沿着光芒不断斗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走向光明;
他更是一棵青松,迎风挺立在这片土地上,风愈劲,身愈直,永远激励我们勇毅前行!
作者简介:安风山,1970年12月入伍,曾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后改任营部书记,政治处干事。1987年转业,后从石家庄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