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军荣:党员父亲的家国情怀



党员父亲的家国情怀

刘军荣

1982年春天,在部队服役半辈子的父亲转业回到老家,担任德州市陵县人民法院经济庭庭长。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浪潮风起云涌,农村刚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父亲出身贫寒,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他勤奋刻苦,心怀慈悲。19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凭借后天努力与不懈奋斗,他从雷达连班长逐步成长为北海舰队汽车连指导员,转业后获评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四级高级法官。他的每一步成长,都闪烁着奋斗者的光芒。

从陆军到海军,父亲用青春与汗水守护祖国的山河海疆。那些他曾驻守的土地、凝望过的山海,都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时时萦绕心间。

父亲对土地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以前他骑自行车出门给家养的兔子拔草,常常不知不觉就骑到了9公里外的老家。后来,他干脆在村西老湾口填土平整,东拼西凑备齐材料,盖起了四间瓦房。在这个院子里,父亲先后养过鸡、鸭、鹅、狗、羊、兔,还养过一阵鸽子。他又在村南河边的高坡上种树、种苜蓿,也曾种过一季棉花。那年秋收后,母亲用新收的棉花给我们姐弟三人每家做了一床厚实的棉被。

有个周末,我带着婆婆回老家吃饭。婆婆看着满院景象,笑着对父亲打趣:“您这可真是从法官变成羊倌啦!”父亲和母亲听了都笑起来。比起县城,老家的屋子确实简陋,有些家具还是父亲转业时带回来的,这么多年一直舍不得扔;我们想给他们添新衣,也总被婉拒。可他们却过得快乐而知足,总说乡下空气好,自己打理的小院怎么看都舒心。

近几年父亲年岁渐长,家养的禽畜大多处理了,只留下十几只鸡和一只会捉耗子的狗。闲不住的他,又开垦起荒地——每天早出晚归,在池塘边、堤岸旁整出二分地。施肥浇水,忙碌一番后,地里种上了几棵果树、一片时令蔬菜,还栽了几丛艾草。今年端午节,母亲说她在手机上看到用艾草煮鸡蛋的讲究,就试着做给我们吃。餐桌上,清雅的艾香伴着土鸡蛋的醇厚,让团聚的氛围更显温馨。

父亲的足迹曾遍及天南地北:在部队时,他常奉命前往各地带兵;在法院工作,又要奔波办案。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两袖清风,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父亲格外重情重义,怀着一副热心肠。2021年国庆期间,他特意重返阔别50年的“第二故乡”日照,探望当年一同参军的老战友。他们重游炮台山、石臼港、岚山等地,共话峥嵘岁月。从日照回来,父亲又赶往泰安,看望即将赴京领取抗美援朝纪念章的老连长。

父亲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瞬间温暖我的心。从这位老党员、老军人身上,我领悟到太多珍贵的品质。党员与军人的双重身份,让他不仅成为家人的依靠,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陪伴我们成长,也必将成为家风传承中永恒的底色。

作者简介:刘军荣,笔名竹筠,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选刊》《延河》《诗歌月刊》《中华词赋》《金融文坛》《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鲁北文学》学习强国等微信平台等发表作品多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