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李圣杰:忠魂不灭 旗帜永扬



忠魂不灭,旗帜永扬

——记阅兵场上的“杨靖宇支队”战旗

李圣杰

杨靖宇将军,您看到了吗?当年的抗联战士们,你们看到了吗?

今天的中国没有忘记你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阅兵式上,“战旗方队”中有一面旗帜获得了长达十余秒的特写镜头。它就是——“杨靖宇支队”。

这面旗帜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时,无数人的朋友圈被刷屏,许多人写下:“他们看到了,我们没有忘记”。目睹这一幕,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是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长的特写?

我告诉你:因为这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面刻着忠魂的旗帜。

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率领的部队在长白山区与日伪军进行千余次战斗。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饿到啃树皮、嚼棉絮,依然坚持游击战争。

东北的冬天,动辄零下二三十度。战士们穿着单衣在雪地中奔跑,跑出一身汗,一停下来,汗水瞬间结冰,衣服冻得像铁甲,寒气直刺骨缝。夜晚不敢入睡,因为睡了就可能再也醒不来。

比严寒和饥饿更令人心寒的,是背叛。杨靖宇曾经最信任的师长程斌叛变了,他带着日本人端掉了抗联藏在山里的营地——那是他们唯一能休息、藏粮的地方。他身边的警卫排长张秀峰也叛变了,拿着机密文件,带着枪和钱投降,直接将杨靖宇的撤退路线出卖给日本人。

最后,一个叫赵廷喜的农民在山里遇见已饿得走不动路的杨靖宇,竟然劝他投降。杨靖宇将军只回了一句:“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这个老乡下山就告诉了日本人。几天后,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他的身边空无一人,只剩下一把枪,和一颗绝不低下的头颅。

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遗体,想知道在如此绝境中他靠什么生存。结果在他的胃里,只找到了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将通化支队改编为“杨靖宇支队”。这支部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合成旅。2025年9月3日,其荣誉旗帜作为“战旗方队”成员亮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这面旗帜的背后,是忠魂,是信仰,是中国人宁死不屈的那口气!这些年,网络上偶有谬论称“东北没有抵抗”。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坏,要么是蠢。他们根本不知道,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在那片黑土地上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这次阅兵十余秒的特写,是最有力的回应: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杨靖宇支队”所在的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完成了从传统装甲部队到多兵种协同的重装合成部队的转型。这支部队先后参加长江抗洪、汶川抗震、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每次出发前,官兵们都会唱响杨靖宇将军写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从白山黑水到异国他乡,从抗日战场到维和阵地,变的是任务和装备,不变的是信仰和传承。

杨靖宇将军,您看到了吗?当年的抗联战士们,你们看到了吗?今天的中国没有忘记!我们也许未曾亲眼见过你们的容颜,但我们永远记得是谁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这面旗帜出现在今天,是因为当年有人举着它,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下。而我们之所以能站在今天,是因为他们宁愿死在明天之前。将军,他们看到了!我们都看到了!(作者系临邑临盘中学教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