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邓淑明:致敬中国仪仗兵




致敬中国仪仗兵

邓淑明

九月三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盛大的“九三阅兵”仪式上,那些接受检阅的仪仗兵,昂首挺胸、英姿勃发地走过天安门广场,走出了国威,走出了军威!他们的步伐铿锵有力,整齐如一。

可是,你能想象他们的训练有多么艰苦吗?

站军姿要求迎风60秒不眨眼,双腿挺直,双手紧贴裤缝。他们常常一站就是六小时——前四小时拼体力,后两小时拼毅力。有的战士晕倒了,被抬下去醒来后仍坚持继续训练;队医劝阻上场,他们却态度坚决。每个人都害怕被淘汰。

每天的训练长达十小时。即使地面温度高达五十度,他们依然要穿着标准军装和长筒军靴,汗水浸透衣服是家常便饭,甚至女兵的发髻都能拧出半碗汗水。女兵并无特殊待遇——踢正步的步幅、踢腿高度和落地节奏都与男兵一致,绑沙袋、挂水壶等负重训练更是常态。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成千上万遍,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新战士小于,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23岁,身高1米88,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双眼皮,是大家眼中的帅哥。形象好、有体育基础,就能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优秀的仪仗兵吗?事实上,他有一个美中不足:踢正步时腿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绷得笔直,影响了整体动作的美观。为了尽快达到要求,他让战友直接坐在自己的膝盖上,双腿伸直,一坐就是半小时。他强忍酸麻与疼痛,感觉“骨头都要断了”。通过这样反复的极端训练,他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骨头记忆”……在站军姿一小时比武中,他荣获标兵称号,却在听到结果的那一刻突然晕倒——原来他一直紧绷着神经,太紧张了。

还有战士因过度训练受伤,却仍带伤坚持;也有人因动作不达标而沮丧,却从未在挫折面前低头。他们不断自我鼓励,努力改进,始终不言放弃。

正是这样的刻苦训练,让仪仗兵不断成长。他们从普通青年,蜕变成意志坚定、纪律严明、技艺精湛的中国军人。他们无怨无悔,用青春为中国军人代言,用汗水浇灌出最美的年华。

让我们向那些在刻苦训练中成长的仪仗兵致敬!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