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大众日报》曾报道过两则消息——
新闻背后的冀鲁边抗战故事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大众日报》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她为山东人民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记述的便是《大众日报》刊登的冀鲁边区根据地抗战新闻及背后的故事。
《一一五师痛歼顽敌保卫民众进行春耕》
……冀鲁边我一一五师某旅各部,近日来极为活跃,迭获胜利,该旅一部十八日于小范家庄伏击由长官庄出犯之敌,激战一小时,毙伤敌伪各十余人,获轻重机枪各一挺,其他军用品一部,我无伤亡。
(1941年3月16日《大众日报》第一版报道)
此消息简短,背后故事却多。
“曹城隍”与日军“密探”杨长路智夺日军机枪
抗战期间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交会处划出一个鬲津县,抗日一区区长叫曹茂先,他身高两米开外,长脸长胳膊长腿,说话声音不高,做事善于谋划,带领区队打仗从未吃亏,人送绰号“曹城隍”。这天夜晚,他和通讯员曹轩山(一写曹宝山)落脚小杨庄杨长路(曹轩山表弟)家,杨长路愿意参加抗日。二人动员他去长官据点“烧澡堂”,以此作掩护摸敌情。
杨长路在据点干活不惜力,换防新来的鬼子小队长杉蒲夸他是“顶好顶好的良民”。一天,杉蒲把杨长路叫去问:“杨,你的,给皇军当‘密探’的,愿不愿意?”杨长路听了心想:给鬼子当“密探”,出入据点给八路军送情报就方便了,于是应承下来。杉蒲对他并不放心,几次设套考验没有发现破绽,才放下心来。杨长路寻机将据点里日伪军人数、有两挺轻重机枪、一门小炮等情况,通过区队侦察员刘德才传给曹区长。
杨长路几次出去“侦探”一无所获。这一天,杉蒲问他:“杨,你说,八路的,为什么不见?”
杨长路回道:“八路一定有,他们穿着和老百姓一样,不好辨认。”杉蒲无语。
1941年2月中旬的一天,杉蒲又派杨长路去王德厚、大苑庄、小苑庄一带侦探。杨长路借机面见曹区长,二人商定了诱敌出巢夺枪计划。杨长路返回据点,急匆匆向杉蒲报告:“太君,王德厚、小苑庄那边有一伙八路。”“你的看清楚?”“看清了。”杉蒲和翻译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又对杨长路说:“明天的,把他们统统地消灭!”
杨长路趁机“献计”说:“太君,若和往常那样去讨伐,八路远远望见准会跑掉。不如换上便衣,扮作老百姓的样子,把枪支绑在手推车上掩盖好,八路就不易发现了。”
杉蒲听后,走过来拍拍杨长路的肩膀:“你的这个办法,大大的好。”
当晚,杨长路把这个情报传递给曹区长。
曹区长火速将情况报告给抗日县大队副大队长姜思民,姜思民连称“妙招”。当即决定率县大队和一区区中队共80多名战士沿途设伏。
姜思民个头一米八,椭圆脸,黄白净,说话声音洪亮。他浑身是胆,铁面无私,疾恶如仇,担任区长时人送绰号“姜阎王”。他经常只身单枪出入敌人据点,站岗的汉奸盘问他,他说:“我是姜思民,不用检查。”随后拍拍腰间:“有枪。”门岗放行。他的一个盟兄弟在乌马营据点当汉奸,争取无效,他掏出手枪顶住盟兄脊背:“大哥走好,兄弟对不住了。”他妹夫刘福青当汉奸,屡教不改,他一枪给崩了。杉蒲遇上姜、曹这样一对搭档,真遇上了“克星”。
然而,第二天伏击泡汤了。因为杉蒲带领100多个日伪军,荷枪实弹直扑王德厚村。曹区长与杨长路有约定,要是敌人不把枪械包裹隐藏,就取消行动。夺枪先要不挨枪,敌人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一挺歪把子轻机枪一响,县大队、区中队招架不住,不仅夺不来枪,说不定还要付出重大伤亡。因此,杨长路借杉蒲让他头前带路,骑上车子提前走出一段路,将小红旗插在车子把上,埋伏在附近的战士见此,悄悄撤出了阵地。
鬼子在王德厚村扑空。杉蒲问杨长路:“杨,你的说这里八路的有,为什么不见?”杨长路说:“太君,像这样明枪明炮的,有多少八路都给吓跑了。”“嗯,明天的去苑庄一带,照你说的办。”
鬼子住在了王德厚村,杨长路夜里偷偷溜出去送出情报,姜、曹二人决定在小苑庄设伏。
第二天天还没亮,杉蒲指挥鬼子、伪军换上老百姓的衣裳,将大枪装进粮食口袋里扎口,将轻重机枪分别用被子包裹,分装在手推车上捆绑结实,伪装成农民赶集卖粮食的样子。临出发,杉蒲拿出一封亲笔信,让杨长路给留守据点的鬼子队副送去。杨长路正好借此脱身。
这边,姜思民、曹茂先指挥战士深夜悄然进入小苑庄,埋伏在东寨门两旁,隐藏在破旧寨墙内。姜思民严令:战士不准探头观看;由他打第一枪为号,每人向敌人投一颗手榴弹,打一两枪,就向敌人冲锋;一个中队夺取重机枪,一个班夺取轻机枪,其余战士掩护夺枪战士,夺得武器即速转移,不得恋战。
拂晓,一群稀松疏拉的“农民”朝小苑庄走来,三四辆手推车走在前头。姜思民既兴奋又紧张,传令大家沉住气,听他枪响。一里、半里、一百步……差几十米就到寨门了。
“打!”姜思民的驳壳枪“哒哒哒”响了。
战士们“刷刷刷”向敌人投出手榴弹,爆炸声步枪声响作一团。说时迟,那时快,战士们飞也似的冲向敌人,直奔手推车。突如其来的袭击把日伪军打懵了,他们手中没枪,无法战斗,四处逃窜,尸体横七竖八。战士们从车子上抬下轻、重机枪和子弹箱,顺着交通沟撤离阵地。待日伪军醒悟过来,集合起队伍,从手推车上取下步枪,八路军已没影了。之后,县大队将马克沁重机枪送给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
杉蒲丢了重武器,疯了似的在周围桥头、路口堵截,连着追找三天。此时,姜、曹二人带领战士在60里外一个村庄隐藏休整呢。杉蒲回去,被驻沧县日军司令部以军法处决了。
同年夏天,侦察员刘德才被捕。这位身高一米八九,走路“点脚”,爱开玩笑,好大声咋呼,绰号“招不开”的“开爷”,临刑前面对敌人慷慨陈词:“夺机枪是我侦察的,你们吃的亏我都有份。24年后,你‘开爷’又是一条好汉,再当侦察员和你们干,干到底!”随后就义于长官街西门外。
《英勇胜利战斗在平原的渤海子弟兵》
……其中最英勇的是去年七月三十日阎诚同志程庄的突围。他独人单枪将来袭之敌伪百余击退,并缴俘其人枪。津南军分区(注:此时应为冀鲁边军区)通令嘉奖,写道:“……我振华县第八区中队副阎诚同志,此次在程庄战斗中,奋勇杀敌,以单人独枪,与敌肉搏十二小时之久,身负三伤,竟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卒将敌伪毙伤大半,俘伪人枪各三,突出重围……”敌占区的群众呼我军为“神八路”,不是偶然的……他们的英勇牺牲的精神,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永垂不朽。
(作者:袁也烈。1944年7月7日《大众日报》第六版报道)
阎诚卧底敌据点,带领一队伪军起义
袁也烈在《大众日报》发表这篇文章时,任渤海军区参谋长。他文中说的阎诚(一写:成),当时在振华县(宁津县)一带打鬼子很有名气。阎诚是老行伍出身,曾经在东北军当过连长,受过正规训练,枪法准。他沉默寡言,喜欢下棋,好静,不好动,火上房不着急的性子。抗战中区队每遇到敌情,他总是不慌不忙大步走在队伍后面。
“七七事变”后,阎诚流落南皮县,受六区区长康桂彦之托,进焦山寺据点作内应,当了个伪军班长。他借和弟兄们打牌、喝酒套近乎,拉近感情,言谈话语里向伪军渗透“是灰比土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当亡国奴”,从而团结了一批人。他与区队相约,带领一个小队起义,编入鬲津县(1940年11月设立,1943年春撤销,部分划入振华县)抗日县大队,他任排长,之后调二区队任副队长。
有勇有谋“阎罗王”,一人独战众伪军
1941年,鬼子在双碓设立据点和警察所。警察所长姓万,天津人,大胖子。此人很坏,经常敲诈勒索老百姓,发国难财。阎诚决定除掉这个祸害,派人侦察他的行踪。时年夏季的一天,万所长去县城开会,阎诚带领区队在双碓到大柳之间的公路旁设伏。待万所长进入伏击圈,阎诚命令战士开枪,但是,战士们屡射不中。万所长惊如脱兔,骑着自行车拼命狂奔。阎诚从一个战士手中夺过一杆老套筒步枪,一枪将其击毙,缴获车子一辆、手枪一支。
1943年春的一天,在振华县八区任区队副队长的阎诚因病离队,单人住在程庄养病。这里离双碓据点一二里路,据点的敌人探知情况后,出动50多人前来搜捕,包围了阎诚住的院子。阎诚眼见往外硬冲已不可能,便以静制动。敌人进了院子就要往屋里闯,阎诚两把匣枪左右开弓,“叭、叭”两枪,把冲在前面的两个撂倒了,其余的拔腿跑出院子。敌人吓得不敢靠近,赶快报告县伪警察大队。伪大队长李振标带领中队和大柳据点的三四百名伪军赶来,指挥伪军往上冲。阎诚沉着冷静,待敌人踏进屋门,两枪撂倒两个,接着把院子里的几个敌人给撂倒了。这下子把敌人给镇住了,谁也不敢接近院子。
李振标一看死了这么多人,十分恼火,他怕无法向鬼子交账。死伤在院子里的人,谁也不敢去抬。一阵沉默,他心生一计,叫伪军向阎诚喊话:“阎诚,李大队长说了,只要你让我们把死伤的弟兄抬走,你不开枪,我们就退兵,不再抓你,行不行?”
阎诚冷笑,任他们喊叫不理睬。这时日头偏西,阎诚的匣子枪剩了几粒子弹,他把被打死在屋里的两个伪军的枪弹全部取下来。
李振标知道阎诚不信他,只得上前喊话:“阎诚,你信不过我李振标是不是?咱们定个君子协议,我用我的人格作保证,说话算数,决不食言!”
李振标一再喊。阎诚想,假装答应他们的要求,可以借此争取时间,寻机脱身,于是回答说:“可以抬走院子里的人,屋里的不能动。”
李振标说:“行,那就先抬走院子里的。”几个伪军战战兢兢地进了院子,慌慌忙忙抬走了死伤的弟兄。李振标翻脸不认账:“阎诚,出来投降吧,不然,今天你只有死路一条!”
阎诚大喊:“李振标,老子料定你说话不算数,今天先要教训教训你!”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朝着李振标喊话的方向投了过去。“轰”的一声巨响,李振标被炸伤,伪军们一看,更没有人敢上前了。
院里进不去,李振标就在房顶上打主意,挑房顶打洞。不等房顶的洞打开,阎诚冲着打洞的位置打了一枪,差点把打洞的伪军打死,吓得伪军都跑下房来。
李振标又命伪军往院子里扔柴草,欲烧死阎诚。伪军在院子外狂喊乱叫:“出来投降吧,再不投降就点火了,把你烧成灰!”
阎诚不声不响,借助夜幕的掩护,匍匐着从房门前柴草堆边钻过,弯腰来到院子一个拐角。这里有一棵小树靠近墙头,阎诚要借树上墙。他两手抓住树干往上爬,突然一阵剧痛,从树上溜了下来,这才知道自己右臂负伤了。他定定神,一咬牙,再次爬树。伤口血水涌流,疼得他大汗淋漓。最终,阎诚借树翻上墙头,跳到墙外,绕了几个弯,跑了。
敌人喊了一阵子,见院子里没有声息,李振标下令点火,火光冲天。敌人在火光中注视阎诚的动静。大火燃着了房梁,传出“乒乒乓乓”响声,还是没见阎诚出来。敌人以为阎诚自杀或被烧死了,殊不知,此时阎诚已安然回到八区驻地。
战斗一天,阎诚不但自己脱险,还打死打伤10多个伪军。他一个人打败一个伪中队和两个据点敌人的消息传遍振华县,抗日军民谈起来眉飞色舞,敌人提起他胆战心惊,从此称阎诚为“阎罗王”。
这不,阎诚受到冀鲁边军区嘉奖,《大众日报》宣传,他的事迹传遍渤海军区和山东大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