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左兴奎:我的抗战记忆



老师是地下党,学校里藏着枪——

我的抗战记忆

左兴奎

我的童年始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1944年初,我刚满学龄,在家乡山西的一个村庄开始接受启蒙教育。那时的学习生活与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紧密相连,我既经历了传统的启蒙,也目睹了日寇的暴行与乡亲们的抗争。一座由关帝庙改建的小学,不仅是传授文化的课堂,更是抗日活动的隐蔽据点。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学校成了抗日据点

1944年1月,大人要送我上学了。在我们老家,孩子第一天入学,家里照例要办两件事,这既是习俗,也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第一件事,是家里老人给孩子做几个包红糖的火烧吃,火烧正中央还要点一个大红点,称为“记心火烧”。意思是让孩子吃了之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第二件事,是要蒸四个大馍馍,上面同样点上红点,让孩子带到学校,作为献给孔夫子的贡品。这两桩事办妥之后,我便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踏进了学堂。

村小学设在村东北的一座老爷庙(即关公庙)里。这座庙有两个院落,中间是一道两层楼的过道门,楼上是一座戏台。戏台的天花板里,曾藏过我们民兵的枪支弹药。外院的建筑早年已被破坏,自然形成一片小操场。里院有一座窑洞式正殿,外加东、西两殿。正殿为两层,左右各有一座钟、鼓楼,上下均供奉着泥塑神像。东、西两殿用作教室。西殿还隔出一小间,作为老师的办公室,中间墙上的神龛里供奉着一尊孔夫子像。

这所小学虽设于古庙,条件简陋,但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岁月里,它不仅为我党培养了大量干部,也为开展隐蔽工作、保存革命力量及敌后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记得抗战刚胜利时,村里第一个参加陈赓领导的革命队伍的,就是当时在学校担任校役的刘建德。

鬼子的暴行和汉奸的下场

抗战胜利前的那几年,正是日军在我们村修筑碉堡、设立据点,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的黑暗时期。我们村是党领导的村政权,因此日军常来寻衅,百姓终日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老人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日本鬼的国旗是红垛垛(‘垛垛’为山西土语),抢霸妇女拉骡骡(‘拉骡骡’意为抢走农民的骡子)。”至今我还记得两句当时听来的日本话:“你的迷稀迷稀(中文意思是‘命令你吃’)”和“你的赛过赛过(中文意思是‘你死到临头了!’)”。

有几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件,有一天鬼子和汉奸来我家要粮食,正好爷爷和我在家。爷爷刚说一句“没有”,鬼子就抄起我家的锨把朝爷爷身上狠狠打了两下,爷爷当场倒地。幸亏他躲闪及时,未伤及要害,才未落下残疾。

第二件,村小学前后有四位老师,抗战胜利后才知道,除薛正业老师外,另外三位——刘建康、王恩耀、王忠文,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也是1946年的南下干部。那时,他们为及时获取情报,每天都要阅读党报。每次看报时,老师就安排学生在院子里假装背书,实则是站岗放哨,一有敌情立即报告。但有一次未及布置,鬼子和汉奸突然闯进教室,掀门帘直奔办公室,老师机敏地将报纸塞到炕席底下,才躲过一劫。

第三件,有一天我和父亲下地干活,傍晚正要回家,忽闻枪声——原来是鬼子和汉奸在我大伯家的西瓜地里抢西瓜,被早已埋伏在山坡后的武装民兵发现,双方交火。这场小规模伏击打死打伤了一些敌人,灭了他们的气焰,也鼓舞了全村人的斗志。

第四件,一天放学,我们两三个同学走到街上,正好撞见几个从炮楼出来祸害百姓的鬼子和汉奸。我们几个学生齐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决不当亡国奴!”一边喊一边往家跑。敌人作势追了几步,或许因有“任务”在身,最终没有追来。我们虽安全到家,却也吓得不轻。

第五件,已不是寻常的鬼子骚扰,而是惨绝人寰的暴行。有一天,我听族里的长根奶奶说,鬼子当天在村里一个叫道教庙的地方杀了人。他们把邻村百姓抓来,先在地上挖坑,让无辜者跪在坑边,鬼子用东洋刀砍下头颅,再将尸身推入坑中。长根奶奶说的时候,嘴唇一直在抖,眼睛里全是浑浊的泪。这真是丧尽天良!

那时常听说,跟着鬼子出来祸害百姓的有一个汉奸——警备队康队长。我记得我大伯家与我家是相邻的两个院落,他家养了一条大狗,每次鬼子来,这狗总要狂吠一阵。时间一长,狗就成了鬼子汉奸的眼中钉。有一天,我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原来是康队长窜至我大伯家门口,从门缝里一枪将狗打死。不过,作恶多端的汉奸终究没有好下场。后来听说,经我们武装民兵和地下工作人员周密安排,一天晚上从一户百姓家中将康队长抓走,带至村外执行枪决。真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从1944年初至1945年下半年,刚步入童年的我,尚不懂多少革命道理,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书。虽然高高兴兴上了学,却和全村乡亲一样,在苦难中煎熬。不过,自上学后,受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加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日本鬼子与汉奸的种种罪行,我心中早早便埋下了爱国与勿忘国耻的种子。

欢庆胜利与新学堂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全村民兵和百姓高声欢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庆祝抗战胜利,欢天喜地,如同过节。也正是在那时,村里办起了抗日民高,校长是张村的张临义老师,还新来了王德甫、张建游(女)等几位老师,小学校址也从老爷庙迁至南庙。我们第一次学唱了那首早已流传华北的民歌:“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这首歌让我们左姓人备感自豪,即便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仍记忆犹新。全村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到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我们民族的解放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全国人民迅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德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