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戴连强《飞鸿踏雪》有感
□胡瑞祥
春节过后,连强给我送来了他的新著文集《飞鸿踏雪》。文集的书名响亮,意境高远,富有诗意。装帧朴素而不失高雅,从而体现出了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沉稳的个性。

文集由三部分组成,散文、随笔与诗词。也许是自己幼年的坎坷,我往往最关心的,是赠书者小时的生活和家庭环境。所以,文集第一部分的前几篇,给我心灵的撞击是最深刻的。首先是对连强父亲的印象。我想用睿智、果敢来概括。连强的父亲本来是国家职工,每月有39元的薪酬。39元,拿到现在,只能买半斤低档茶叶。可在上世纪60年代,这些钱差不多相当于企业一个三级工的报酬了。还有城乡居民户籍的双轨制。在那个特殊时期,农业户口变更为非农户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生病的母亲和一大家子人顺利度过自然灾害,他敢于痛下决心,放弃这让人眼红的待遇,退职回家,与一家人一起,战天斗地抗饥荒,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无比的担当。再一点,连强提到,在他那个村子里,在路南盖房建宅子的,就他家一户。这就是他父亲眼光的独到之处。这里与村子虽然仅有一路之隔,却不会跟村邻因宅基地而纠纷。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连强的父亲陆续为五个儿子每人都单独建了一处房宅,这该有多大的付出和担当啊!第三点是到离村子最远的地方垦荒。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再烂的地,只要人勤快,也能改造成好地。果不其然,连强的父亲,披星戴月,施肥压碱,改良土壤,硬是把盐碱撂荒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再拼着顶骄阳冒风雨,种上最吃工夫的棉花、西瓜,从而有了经济收入,有了供8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而且供出了连强这个曲师大毕业的本科生,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人啊!
连强的母亲,温柔、包容又刚强。她面对暴脾气的丈夫,温声解劝。对伤了和气的朋友,拾遗补阙,巩固友情,消除芥蒂。连强的母亲生养了10个孩子,养育成人5男3女。对于孩子们疼爱却不溺爱。丈夫在外地工作,连强的母亲既要担负沉重的体力劳动,还要为儿女们做饭缝衣。每每连强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如豆的油灯下,缝补着衣服。其辛劳的程度可想而知。可连强母亲给孩子们的,始终是慈爱的微笑。
我心疼这两位勤劳朴实的老人。我羡慕连强能感悟到父母的亲与爱。更赞赏连强能抽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回家尽孝道。我能想象得到,连强带上轮椅,开着车带母亲去十几里外的表姨家串亲戚;有时在村里用轮椅推着母亲到处走走或与邻居交谈的情景。我羨慕连强的父母享受到新时代幸福的晚年。
连强还有一位豪爽如侠的舅舅。他尽管自己也不富裕,但是,对亲朋的困难那真是两肋插刀,尽其所能。
连强的父亲、母亲及舅舅的形象,就是中国农民自强不息,朴实厚道的代表。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连强一家的生活和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连强的父母都能寿享天年,这也正是新时代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连强的性格,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沉稳、大气、朴实。为人忠厚、守信,真诚。这是连强20多年前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连强的随笔和诗词,涉及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写的诸多笔记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对青少年的关心更是如父、如母、如师。他希望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启迪后生。他希望后生们能以先贤先圣为榜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视困难,直面坎坷,将学识转变成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真本领。
连强在随笔中广征博引,顺手拈来,足以见证他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厚积薄发的文学修养及工作经验的深厚积淀。
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人能读到这本书。我期待着连强新的著述面世。
作者简介:胡瑞祥,山东临清人,1946年出生,党员,大学文化。曾供职于德州机床厂,后任地市直机关干部,2007年退休。热爱乡土文学,有诗歌、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及中国乡村等平台上发表。现为德州市作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