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郭飞:母亲的家风



母亲的家风

郭飞(陵城)

《围炉夜话》中说:“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其意是:看一个家庭平时的施行和恩泽的深浅,就能知道这个家庭传承的是否长久。

一个家庭好的家风,是最丰厚的传承,只有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才可家庭兴旺、邻里和谐。

我的母亲出生在家风严谨的书香门第,外曾祖父、外祖父家都饱读诗书,十分重视家风、家训、家教。听母亲说她从小外祖父便以其外曾祖父的家风相告并身体力行。

做人做事,礼先行、行为善、财莫贪、俭为德。这是外祖父的家风。母亲一生在身体力行中为我们三姐弟起到了模范作用。

礼先行。母亲说外祖父把礼仪看的十分重要,受家风传承,母亲时刻教导我们:他人在谈话时,不要插嘴;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回乡探亲路遇长辈或熟人,都必须下车,驻足向前问候;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身后,不要快步走在长辈的前面;和长辈用餐时一定等长辈拿起筷子以后,大家一起动筷子;外出回到家中,见家中来客,一定先走到客人面前笑脸问候,在客人茶杯中,轻添一点水;客人离开时,要起身相送;远道而来的客人务必要送下楼,待客人远行后再转身回返家中;外出一定要尊老爱幼保护弱势群体等等家风家训。虽然我们之前面对母亲传承的这些礼仪觉得繁琐,力行起来也深感压力,但久而久之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大家同等的友善与关爱。

行为善。善良的家风是浸入家庭成员骨子里的温柔和优秀,使人和睦友善。母亲的善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一点一滴的言行,却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骨子里。母亲在邻里之间、亲戚之间的关系都和谐友善,从小到大我从未记得她和谁红过脸,吵过架。她经常给我们三姐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我们要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都会遇到求人与受助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感恩和帮扶。万物有灵,遇到流浪的小动物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去救助它们。”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财莫贪。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她初入职场时的故事。那是在40多年以前,母亲去外地进货,冬日的清晨格外的安静,小商贸市场上也只有几位和母亲一样拉着行李箱刚刚下车打算去吃早餐的行人。

母亲第一次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进货,她拉着行李箱刚刚拐进一条小街,街巷两面都是大门紧闭的摊位,只有一束微弱的路灯,在地上投下一片昏黄。这时对面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她身边疾驰而过时,只听“嘭”的一声一个“钱疙瘩”掉落在母亲前面不到一米的距离。还未等母亲反应过来,不知什么时候一个步行的男人已经快速地来到母亲跟前,那男人穿着厚厚的大衣,做出恐慌又神秘的表情,轻声地对母亲说:“别出声,这些钱是咱俩一起看到的,咱赶紧拿起来找个没人的地方分一分。”这时,母亲一句话都没说,她对地上的那捆“诱惑”置若罔闻,她只摇了摇头,快步地离开了那里。过后回到车里母亲对一起来进货的老同事们讲述清晨的遭遇,他们一致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一位有经验的老同事说:“你幸亏没贪财,这是一场精心打造的骗局,那捆钱也只有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是真钱,其余的都是假的,你要是和那个步行的男人捡起来离开,你今天提货的钱就都被抢劫走了。”老同事的话吓出了母亲一身冷汗。至今母亲还经常用这个例子教育我们,不义之财莫要贪,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的钱财,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经常用这句话教育他们。

俭为德。《增广贤文》中有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

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花销必须要勤俭节约。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让我和姐姐分别管理家庭开销。父母把每月发的工资交给我和姐姐,我俩各自负责家庭开销一个月,并把日常的开销都记录在小本子上。这引起了我和姐姐极大的兴趣,我们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钱,欣喜若狂。前几次我和姐姐负责的上半月全家人都吃得满嘴流油,开心无比,以前没钱购买的零食和个人用品,趁管理开销之机统统收入囊中。但到不了月底就捉襟见肘了。母亲并没有责怪我们,她细心的观察上几个月之后,耐心细致的在我们记录的小本子上,逐个分析每一笔的开销是否是正常支出。告诉我们一个家庭的财富是以俭守家,这是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厉行节约中去除奢侈浪费的不良之风。该花的钱一定得花,能省的钱也一定要省,要居安思危,生活有节余以便不时之需。家风是潜移默化的,长大后,我们姐弟三人都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还仍然保留着母亲以俭守家的习惯。

我感恩拥有这样的母亲,有母亲的家风传承让我们明事理,懂感恩。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好的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不动产。

作者简介郭飞,女,陵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德州日报》《德州晚报》《诗传播》《散文圈》《银都文学》《陵城日报》《陵城文艺》《山东精短文学》《两可诗社》等报刊媒体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