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夏传玉:湖畔观雨




湖畔观雨

□夏传玉

喜欢雨,是发自骨子里的。不管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疾风暴雨,还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从中总能生发出别样的情感。



雨是我童年的一场梦。儿时,每逢下雨,都是最高兴的时刻。穿过雨幕,冲进雨中,撒欢儿地玩耍。这时,奶奶、父母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即便雨水打湿衣衫、泥水浸满全身、行为过了分寸,他们也总是那么宽容。也许正因为此,我的乳名中也就有了个“雨”字。

为什么喜欢雨?喜欢雨的什么呢?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你看那雨线扯天连地的,一头连着苍天,一头连着大地,就像一条条笔直的琴弦,优美跳动的音符总伴随着雨一同光临。

如今早已过了雨中撒欢儿的年纪,但喜欢雨的感觉,恰如陈年老酒般日益醇厚了。每遇到大雨小雨来临,总喜欢站在办公室或家中的宽大玻璃窗前,默默地看着雨中的树木、行人、偶尔跑过的少年……其实,看雨是一种享受,心无杂念、心无染尘、心无旁骛、心如止水,享受着属于自我的片刻宁静。

一场不期而遇的夏雨,打断了我上班的路,只好临时躲进公园的凉亭下。这时,其实我很想在雨中撒欢儿地跑上一圈。这是一次难得的观雨机会。小亭凌空而立,三面环水,可俯视大半个湖面,另一边是街头公园绿地。夏雨由淅淅小雨,变成了绵绵中雨。我安静地坐在靠湖的木椅上,望着雨幕,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此时,偌大的湖面以及雨幕、亭子、绿色,全属于我自个儿了。

雨落在湖面,泛起片片小小的气泡儿,新落下的雨滴打破了刚刚生成的气泡儿,又形成了新的气泡儿。刹那间,整个湖面就像被烧开似的,翻腾着、起伏着、喧闹着,四周只剩下雨滴落在湖面的唰唰声。微微吹过的风,让密密的雨丝变得或直或斜,在湖面织成硕大的轻纱般的薄薄白雾,远处的树木、码头停靠的游船、再远处的高楼,或隐或现,缥缈地犹如海市蜃楼般。

小亭边的垂柳,在细雨中梳理、摆弄着长发。长长的枝条,一直垂到湖面,是想照镜子,还是想洗洗长发?可惜,风儿、雨丝早已皱了湖面。雨中的柳叶愈发的油亮,在细雨薄雾中闪着光,像一条条小小的鱼儿跳上了枝条,左右舞动着、嬉闹着,显得那么丰腴健美、活泼可爱。

雨继续下着,从凉亭上流下迷人的瀑布来。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老人们管这连续下几日的雨叫“布雨”。现在想来,这种称呼恰当极了:那连绵不断、倾泻而下的雨,恰似一块用雨丝织成的布幕;那笼罩天地的雨雾,恰似一条用雨丝织成的刚从纺车上取下的长长棉纱,把天地、把山川河流、把树木村庄,密密包裹起来,成为一个和谐、安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整体。

雨是有生命的,它滋润生命,也孕育生命,带来了生命勃发、生机盎然。农业时代的祖辈们崇拜雨神、崇拜龙王,每逢干旱少雨、禾苗干枯时,总是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祈雨仪式,祈祷上天降雨,普惠众生……

坐在湖畔雨雾中,感受着时光流逝,感受着雨水带来的快乐,也感受着宁静的心境,还有那片童心未泯的错觉。千古不变的雨,总是那样的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早或迟,该来时来、该去时去,我行我素的,从不顾及其他。这也许就是雨的禀性,正因如此,雨才有魅力。

一雨知天地,一雨晓人生。白驹过隙般的人生,由于阅历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不同、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面对同一场雨时,感觉怎么会相同呢?有躲避不及者,有欣喜若狂者,有怒不可遏者,有泰然自若者,有熟视无睹者……面对着雨蒙蒙的湖面、连绵的细雨、忽左忽右的雨丝、沁人心脾的空气,我似有坐化的感觉,已融入了这一片只属于我的雨雾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