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 | 端午节中的德州民俗


端午节中的

德州民俗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为一年当中四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及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尤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是进入夏天的重要节点,“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喻事物处于鼎盛状态,乃大吉之天象。

旧时德州运河区域的老百姓赋予这个节日许多使命。

端午节是走亲访友的节日。《德县志》记载:“自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前,亲友交相饷礼。”

端午节是美食节。农历五月,北方进入夏天,桑葚熟了,人们这天都吃粽子。《风土记》说:“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关于“黍”的叫法,在民国《德县志》中也出现了:“是日必食角黍。按角黍,本饷屈原于汨罗事,而乡人皆嗜食之。”

端午节是祈福节。关于这一点,民国《德县志》中记载得最详细。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很大局限性,认为蝎、蛇、蜈蚣、壁虎、蟾蜍是“五毒”,夏天到来,是五毒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民间会卧室里贴五毒图,并用针扎上,认为消灭毒虫了。还有的在大人的服饰上、孩子戴的兜兜上绣上五毒图案,以驱除之意。一些大人还在小孩子的耳鼻及头顶位置涂抹雄黄,用来“防疫痨,镇毒虫”。五月初是艾草生长茂盛期,含艾油最多,德州的老百姓会采摘艾叶做成老虎的形状,然后挂在门上,用来驱病、防蚊、辟邪。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这天,德州人还会用五色纸折叠出“方胜”(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和艾叶做的老虎一起挂在门框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有些人家还会到庙里,请来一种特殊的符贴在大门上,这种符,由有名望的高僧在彩色的纸上绘制出葫芦形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