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办一场葬礼,只需要三四千元,比起以往省一多半。”如今,说起樊屯村的婚葬礼俗,乐陵市郑店镇樊屯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樊增邦感慨良多。
曾几何时,同样是在樊屯,一场葬礼多的甚至需花费数万元,一些家庭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给村民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红白喜事讲排场,钱财散尽心发慌”,到一场红白事节省几万元,樊屯村民风社风是如何发生巨变的?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关键是村里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痛点和难点。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是开展移风易俗的关键。
郑店镇振兴新村党委书记、樊屯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彬,是村里殡葬改革的领头人。2018年,樊学彬母亲去世,他带头从简办丧,“无纸扎、馒头祭,孝子衣、大锅饭,不上酒、将军烟,不圆坟,丧事毕、一天半”等礼制一一贯彻执行。一场丧事办完,花费3000多元。
在樊学彬等人的带动下,移风易俗正式融入村里的村规民约,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
全体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报告”对账管理制度,全村不分身份、辈分、老少,全部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无例外。
风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风俗的改变,也难一蹴而就。如何防止短期改革效果发生反弹?樊学彬认为,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把移风易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要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更多获得感。樊屯村在老祠堂遗址上修建了村碑,详细记载自明代永乐年间建村以来的村庄发展史,将村民思乡念祖的精神家园得以进一步升华,形成独特的“村头一景”。
2018年,村民自发集资近5万元,聘请专业人员重新修缮了樊氏家谱,重新梳理了家族历史,更对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进行了整理,促进了优秀传统和良好家风的传承发扬。
就这样,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2010年,樊屯村祠堂建成。村“两委”干部从老百姓认可的礼制说法入手,对祠堂的功能分区和设置进行提升,逐户逐人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化群众思想上“坚冰”,化解老百姓心头顾虑。仅用10天时间,便将350余座原有坟墓整体迁入祠堂,整理复垦耕地50余亩。
除此之外,樊屯村还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文明户”“文明实践家庭站”“孝老爱亲之星”“好儿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选出“最美家庭”30户,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文明新风,紧扣本村历史文化,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好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充分发挥道德约束力量。
“郑店积极探索新时代‘村民自治+移风易俗’新模式,通过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示范引领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树新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郑店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褚程彬表示,接下来该镇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民主协商议事作用,大力开展陈规陋习排查整治,为幸福生活“加码”,为人情世故“减负”,用文明新风小切口撬动移风易俗大动能。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 石少军
通讯员|张晓琳 许聪聪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