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老井年头可是不少了,据资料记载,小孩子如果肚子疼,喝一口井里的水就好了……”近日,山东省武城县正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在武城县李家户镇郎寨村西北角的古井旁,搬开盖在井口的石桩,“五老”时云山老师正和四普队员们讲解这口井的价值和意义。
据悉,此次普查,武城县创新性联合“五老”人员,凭借“五老”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通过走访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田野调查等方式,梳理文物线索,不仅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增强了群众对文物普查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在普查过程中,“五老”人员将他们对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形成了文物保护事业的“青蓝传承”。年轻一代通过参与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学到了文物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还深刻体会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传承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人才,还为武城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自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武城县以文物普查促进文物保护为宗旨,建立起文物普查协调机制,通过组建文物普查队伍、制定普查方案,探索出“双线普查”、“三级联动”、“1234”(“一原则、二环节、三措施、四步骤”)工作法相结合的武城模式,深入挖掘地方运河文化遗产带特色。截至目前,武城县“三普”复查完成率100%,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处,武城县成功入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省级试点。
“下一步,武城县将继续探索新力量注入‘四普’工作模式,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要求,认真贯彻、深入践行、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武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东博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崔建帅 王丛丛 编辑|崔广旭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