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响起,战鼓擂动,伴随强烈的锣鼓节奏,表演者身穿铠甲,边走边舞,变换出丰富多样的阵型,每一个转身和跳跃精准地配合着鼓点,带来力与美的震撼。上月19日,一场战鼓秧歌在杨安镇侯家村文化广场火热开演,在场的观众无不热血澎湃。
“杨家将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精气神儿就融汇在咱这秧歌儿里,印在咱骨血里,有日子不跳,心里就痒痒。”一曲舞完,秧歌队成员侯廷林抹了一把脸上豆大的汗珠,满是自豪地说。62岁的他,打七八岁起,就跟着村里战鼓秧歌“头牌”侯兰香学习,至今已跳了50多年。
据介绍,战鼓秧歌源于北宋,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杨家将为防御辽兵,召集民众组成地方武装,传授抗敌阵法。在粮草短缺的恶劣条件下,杨家军正是运用这套阵法,在此地大败辽军,此阵后被命名为“杨安阵”,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战鼓秧歌。
“小时候每逢过年,看着全村男女老少一起走村串巷表演秧歌,又热闹又喜庆,怎么看都看不够。”在侯廷林的童年记忆中,战鼓秧歌便是村里过年最大的仪式感。
战鼓秧歌具有鲜明的武舞特色,由旗队、伞头、手鼓队、乐队、拉花五部分组成。气势如古代战场上的军阵,舞者如士兵,伞若军旗,旗在人在,旗进人进;手鼓似盾,鼓槌若刀,边行进边敲击,于行进中不断变换方阵、圆阵、疏阵、数阵等20余种队形,锣鼓喧天,声势浩大,极具观赏性与感染力。
“要想表现得有感染力,就必须把自己融入角色,感受士兵征战沙场的情感。”侯廷林说,因打、转、跳、踢的动作多、力度大、气势盛,有时为了一个动作,要练上几百遍,练到双腿酸痛、难以抬腿是常有的事儿。但村民热情不减,为了提升秧歌技艺,大家一有空就凑到一起切磋。
曾几何时,战鼓秧歌在侯家村极为盛行,“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侯家村曾用这句话来描述扭战鼓秧歌的人们,村民中无论男女老少,均可持鼓而舞,人人以参加秧歌队为荣。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战鼓秧歌一度陷入沉寂,淡出大众视野。
“那些年,心中总有份缺憾,过年没有了战鼓秧歌,总感觉缺了什么。”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没有时间参与,组队伍成了最大的困难。然而,将战鼓秧歌传承下去的信念,在侯廷林心中始终没有断。
2016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侯廷林,将侯文青、侯世龙、侯金山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成员重新召集起来,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村民展演战鼓秧歌。村“两委”班子大力支持村里的秧歌事业,主要成员皆为秧歌队骨干。
在他们的带动下,侯家村320余名村民,一半以上成为秧歌队的成员。如今,战鼓秧歌不仅是节日的庆典,更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热衷的文艺活动,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近年来,随着各级部门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战鼓秧歌在各类舞台上频频亮相,大放异彩。2018年,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舞台。同时,还多次受邀参与市、省级大型文化活动,并屡获殊荣。2022年,战鼓秧歌成功入选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原本以为只是我们农民自己跳着玩的东西,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侯廷林感慨万千,在为更多人带去快乐的同时,村民也更加坚定了将战鼓秧歌跳下去的决心。
“只有让年轻人了解、喜爱,才能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谈及战鼓秧歌的未来发展,“侯廷林们”不断琢磨着吸引年轻人的新途径。
每到周末,65岁的侯金山,便会带着13岁的孙子侯勇杰一同加入战鼓秧歌的排练中。寒暑假里,村里的“老秧歌”们更是全员出动,纷纷当起指导老师,将秧歌技艺倾囊相授。在外务工、求学的年轻人返乡后,成为秧歌队的中坚力量,把氛围推向高潮。
节日里,一声秧歌“召集令”,六七十人的秧歌队连夜集齐。秧歌队里,有70多岁的“伞头”,有60多岁的“大鼓”,有20岁的“旗手”,有十几岁的“小鼓”,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因战鼓秧歌而相聚。在他们眼中,战鼓秧歌不仅是与家乡联结的精神纽带,更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印记,传递着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张浩 李建东
编辑|石少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