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位于乐陵市郭家街道南夏村的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内却热闹非凡,屋里屋外挤满了人。
2024年是科技小院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上月28日,乐陵市人民政府、青岛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共建科技小院集群会议暨乐陵科技小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在这里举行。一处科技小院,见证了一群研究生10年的扎根、耕耘,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看着熟悉的小院,当时走访农户开展调研、去试验田取样测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作为首届入驻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高级农艺师陈广锋再次回到乐陵,感慨万千。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创新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在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人才、服务群众。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在河北曲周创建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2014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青岛农业大学为依托,山东省第一家科技小院落户乐陵市。
10年间,一间小院、1887期日志见证了小院学生的成长。乐陵市小麦玉米科技小院自建立以来,已有4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超过70名本科生相继驻扎。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专业的农业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小院不大,仅是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学生初来时,南夏村的老百姓并不理解:“都是正念书的娃娃,他们哪有经验?”“俺都种地大半辈子了,他们能比俺懂?”“书本上的知识能和实际一样吗?”
有质疑,那就比一比!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村里的试验田开展科学种田,等到收获时节,村民对比发现,确实科学种田产量更高。“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科技小院第五任院长周培福说。
周培福是青岛农业大学2022级研究生。初来小院的时候,他还十分青涩,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与憧憬,也带着一丝迷茫。如今,任期将满,周培福心中充满对这片土地的深深不舍。
“俺老稀罕这帮小孩,光盼着他们来,不盼着他们走。”南夏村村民夏秀兰被小院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夏奶奶,小院学生们尽心尽力帮村民,村民也把他们当自家孩子疼。
10年来,乐陵市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已开展70多场实验,为当地引进技术50余项,举办农技推广培训超290场,创新农业技术“户、村、乡、县”四级推广模式,直接惠及农民约2万人次,技术指导覆盖面积约20万亩。
“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硕果累累,每一步都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作为乐陵科技小院成立的牵线人和见证者,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原副主任李荣激动地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也在2024年印发通知,启动第二批科技小院及科技小院集群建设,持续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引领带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如今,乐陵市已有的4家科技小院,均已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金丝小枣科技小院攻关开发枣芽茶、黑化枣酒、黑枣醋、黑枣白兰地等多款新产品,实现了产品附加值增加5倍以上,为金丝小枣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马铃薯科技小院选育的希森6号马铃薯亩产达4.791吨,创造了鲁西北地区马铃薯亩均单产纪录;智慧农业科技小院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滴灌水肥一体化、植保无人机自动化打药等技术,探索孵化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
乐陵市科技小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上,还举行了乐陵市科技小院集群揭牌仪式。科技小院集群将坚持多学科协同共建和校地校际共建,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成为乐陵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撰稿|苏安矗 崔昕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