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保姆”上岗作业!宁津广袤田地涌动新质生产力

近日,走进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保店镇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的连栋温室大棚,西红柿农田里的满满“黑科技”让人惊叹:棚顶中心酷似飞碟的植保机,如同一位敏锐的守护者,时刻关注着大棚内西红柿的生长环境;巡检机器人在一排排作物中穿梭,利用高清摄像头,以均匀的速度和稳定的角度对大棚内不同区域的西红柿植株进行全方位拍摄巡检。

科技赋能,田地里涌动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大棚管理员只需打开手机,即可实时查看大棚内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所有信息。“前几天凌晨突遇寒潮大风天气,气温骤降,紧接着我手机上就接到了大棚温度过低的警报。”智慧大棚运营主管蔺会明一边打开小程序展示一边说,现在有了它,恶劣天气也不用再往大棚里跑了,在手机上把水温一调,温度就上来了。

不仅如此,9种功能不同的10余台智能机器人更是这里的“明星员工”。授粉机器人以极高的精度完成授粉工作,大幅提升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农业智能管控机器人依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大棚内的环境参数,确保蔬菜始终在最佳环境中生长;喷药、采摘等机器人忙忙碌碌,各司其职。据介绍,一台机器人可以顶上10个劳动力,机器人的应用差不多能节省60%的人工,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连栋温室大棚是宁津县高校特色农业发展平台和“智慧农业”样板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大棚占地12654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等农业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业全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温室大棚可实现增产20%。

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大棚还加大了机械化投入。机械化施肥、耕地,以及平板运输车的安装,让整个种植过程更加高效便捷。在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漫长的作业时间是农业生产的常态。如今,这些 “黑科技” 的应用,真正实现了“绿色少人化”的生产模式,有力地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集约化、一体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快速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大棚内还设立了“津尽悠味”电商直播间。直播间由山东鸣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行,当作物成熟时,新鲜采摘的蔬菜便能直接在大棚内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对外出售。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拉近了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让优质的有机蔬菜能更快、更便捷地走进千家万户,还擦亮了宁津“津尽悠味”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销售效率与经济效益,为智慧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张瑞康 张小弟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