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校家社协同协作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擦窗除尘时手臂发酸,但看到焕然一新的家,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幸福。”在庆云县祥云实验学校寒假劳动成果分享会上,七年级学生赵雅菲展示着劳动日记里的感悟。自寒假以来,该县1.2万名中小学生通过“假日劳动周”项目,在节假日中体验劳动之美。

利用寒假资源
合理设计假日劳动周

当寒假邂逅新春,庆云县教体局创新推出“年文化+”劳动实践课程。全县中小学以“跟着节气过大年”为主线,构建起“必修+选修”劳动项目群:必修模块涵盖家居整理、年夜饭制作、孝亲服务等生活课程;选修项目则融合剪纸、陶艺、木刻等传统技艺,特别开设“职业初体验”板块,孩子们跟随父母深入车间、农田、社区,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感知社会百态。

加强师资统筹
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泥巴要经历揉、捏、雕、晾四重考验,就像人生需要磨砺。”在徐园子乡邢赵小学泥塑课上,民间艺人赵立忠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创作“祥龙纳福”。该县创新构建“专兼职教师+技能导师”双师体系,丰富劳动教师资源,解决了劳动教师缺乏问题。除了校内兼职教师,各校还聘请农民、工人、服务员、烘焙师等作为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形成一支多元、复合、动态的师资队伍。

目前,庆云县中小学共有专职劳动教师16人,兼职劳动教师127人,校外专业指导教师49人。庆云县徐园子乡邢赵小学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陶瓷协会会员、“东赵泥人”传承人赵立忠,担任学校“泥塑”劳动项目的指导教师;庆云县常家镇初级中学特聘前柳行香油工坊第三代传承人张海西老师为名誉教师,担任学校“香油制作”劳动项目的指导教师,校外专业指导教师为庆云劳动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强化场域统筹
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走进庆云中小学,劳动教育正打破空间界限:各学校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建立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实现了“校校有农场、场场具特色”;将闲置教室改造成木工坊、扎染坊、手工坊、育苗坊等实践教室,为假日劳动周提供丰富的场地资源。

统筹利用“校—家—社—基地”场域资源,依托本县高科技农业、田园综合体、人工智能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基地等,形成了由学校、家庭、社区、农田、工厂、基地等多元化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庆云县常家镇初级中学组织了“大美中华”主题劳动周(月),设置了“传统春联创作”四个劳动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筹划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了学生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劳动精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沈伟艺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