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河县的倪伦桥附近小广场,每天清晨都可以看见一位身着中式对襟褂,精神矍铄的女士,在她带领下,五十名太极拳爱好者开启新一天的晨练。
她就是齐河县杨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管俊青,今年63岁。只见她时而舒展双臂如抱太极,时而轻盈转身似行云流水……从英语教师到非遗传承人,她用近20年时间,在百姓中书写着推广太极拳的新篇章。

结缘:从“偶然参演”到“沉迷其中”

“对太极拳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管俊青回忆,2003年,她所在的学校文化节组织教师展演节目,从未接触过武术的管俊青被选中参加太极拳展演。管俊青自1981年入校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近3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当时就是跟着教太极的老师比画,没想到这一学就入了迷。”她回忆道。
那时候练的也是国家竞赛套路,要说有什么变化,觉得身体确实更好了。当作健身的一个爱好,她和几个同样感兴趣的太极拳爱好者在2016年成立了“齐汇缘太极队”,最初只有十几人,主要是管俊青的同事和朋友。
转折发生在遇见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付清泉。跟着视频练了几年国家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管俊青,在付清泉指点下首次窥见杨氏传统八十五式的奥义。
从此后,她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培训班,并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类太极拳培训,往返于北京、上海、邯郸等地,系统学习了传统杨氏太极拳,包括刀、剑等等。“以前在广场上自学,动作杂而不精。经过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的精心习练研究,才明白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真谛。”管俊青说。

提升:“用神用气”在学中悟、悟中求

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太极拳的柔,不是软,是身上隐藏的内气助推外形产生的内劲。“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是用神用气的学问。”管俊青至今都在孜孜以求地学习提升自己太极拳的水平。“想学到招式的形很简单,但是深入内里就需要不断学和悟。”管俊青说太极拳博大精深,自己只能算是“沧海拾贝”。
幸运的是,借助全民健身的东风,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齐汇缘太极队”也从最初12人发展到200余人,培养出30余名技术骨干,在省市比赛中累计斩获十余个一等奖。
管俊青带领团队开发“三步教学法”:先从最基础循环八式入手吸引群众,再通过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深化技艺。她的团队在其领导下不断增添新内容,推出了无极球、松身等,提高大家兴趣,使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了。
“管老师是带着一起探索的精神教我们打太极拳的。”齐都花园小区退休律师王玉芝说。2018年,因腰椎间盘突出连楼梯都难以上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太极队,她说:“管老师常和大家一起求证,探讨打拳的感受,教导我们学太极拳不能闭门造车。现在我对太极拳有了一定的领悟,身体也越来越好,爬楼利索多了。”如今,王玉芝的女儿也会利用寒暑假跟着练习太极拳,两代人同练太极拳的场景成为小区一景。

推广:古拳术焕发新活力

3月12日,管俊青到洪州社区太极拳教学,她这次主要教的是循环式杨氏太极拳,教学涵盖从基本的起势、揽雀尾,到更复杂的倒撵猴、金鸡独立。课程中,不少要点被管俊青反复提及,比如在练习揽雀尾时,注意手掌的发力和身体的协调;又如在打出高探马时,重心的转移与腿部发力的一致性。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了练习者的整体表现。
更加吸引人的是,她还在课程中穿插了许多补充内容,例如如何通过音乐来提升练习氛围,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与节奏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地进入状态。此外,关于练拳时的健康管理、如何调整心态等方面也提出了专业建议,令参与者倍感受益,大家都说:“跟着管老师学太极拳,不光学到太极拳的形,更感受到了太极神韵。”
“太极拳不仅是拳术,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管俊青看来,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她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融入太极拳教学,通过分解动作、编创口诀等方式,让零基础学员更快入门。9年间,她走遍全县多个乡镇(街道),累计开展公益培训几十场,培训学员超过千人。
管俊青的手机里存着400多个学员的联系方式,“随时有人问动作细节,有时候晚上接到视频求教,我就起来示范。”她笑着说,太极拳通过强调“以柔克刚”以及“动静相依”的思想,不仅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社会中传递出一种宽容、理解与合作的精神,她会一直为推广太极拳而努力。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管俊青反复提到“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活起来”。从英语教师到非遗传承人,她用半生光阴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当太极融入城市肌理,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回归。这或许正是太极拳在百姓中最动人的模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孟志远 通讯员|张欣欣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