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党建引领筑雁阵 能人返乡绘新篇

近日,在夏津县东李官屯镇的在外能人返乡创业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东李官屯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雁归兴德”工程为有力抓手,创新打造在外能人返乡创业产业园,构建起“党建+人才+产业+养老”的多元综合发展模式。

搭建聚才平台,激活返乡创业“动力源”。“家乡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政策也越来越好,回来创业正当时。”在外能人张先生在参加完人才座谈会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东李官屯镇积极搭建在外人才“归巢”平台,多管齐下深挖在外人才资源。

一方面,充分利用节假日契机,组织召开返乡人才交流对接会议10余次。通过座谈交流,让在外人才全面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并在微信群里定期推送家乡的发展变化、人才优惠政策等信息,多渠道为在外人才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在外人才常态化联络机制,在济南成功建立1处在外能人联络站,并于今年1月赴济南参加在外能人联络站新春恳谈会,鼓励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回村任职。截至目前,已将254名优秀人才纳入人才信息库,并设立6名人才信息管理员和18名人才信息联络员。

创新引才机制,打造人才赋能“强磁场”。走进东李官屯镇的人才交流活动现场,企业家和行业专家与返乡人才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经验,解答创业难题。该镇以“政策+服务”的创新模式,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生态。

在政策激励方面,进一步完善优秀在外人才回乡发展政策,扎实推进“归雁领航”行动、村级后备人才“青苗”计划、“强村共富合伙人”招募行动等政策的有效落实。在服务环境优化上,搭建人才交流与技能提升平台,举办“返乡创业座谈”等活动。同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搭建乡村需求与人才需要信息对接平台,让更多的致富带头人进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的管理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最大程度释放人才“乘数效应”。截至目前,已有6名在外能人回村任职,36人回乡创业。

推动产才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山东君鄃通讯器材销售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地组装着通讯器材。这家由在外人才创建的企业,作为首批企业入驻在外能人返乡创业产业园,正蓬勃发展。东李官屯镇因地制宜,将人才回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共荣”的良性循环。

返乡项目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通过在外人才带回招商线索16条,开展爱心助农活动2次,招引在外投资600余万元。在外人才高延利回乡任职后,与山东省供发集团合作,通过沙丘地复垦和转包形式完成了土地流转,持续为村集体创收。

乡情反哺惠民生。返乡人才不仅积极投身产业振兴,更主动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在外人才吕建宁在段庄村建起了“共富工坊”,开辟了企业“用工荒”和剩余劳动力“闲得慌”的有效对接路径,解决了本地200人的就业问题。东李官屯镇将养老事业纳入产业园总体规划,积极探索“产业反哺+多元参与”养老新模式。返乡人才通过公益捐赠,形成了“资金可持续、运营规范化、服务多元化”的幸福食堂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又强化了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徐佳璇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