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小麦返青拔节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华店镇积极引入科技力量,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高效推进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下“加速键”。
4月14日,华店镇小张村的麦田里,36岁的宋建绩站在田埂上,手指轻点手机屏幕,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装载着农药的无人机在5米高空匀速掠过麦浪,机翼下的喷头均匀喷洒着杀菌剂。短短几分钟,大片麦田的喷洒作业便已完成。
宋建绩是华店镇的种粮大户,也是无人机飞手团队的队长。“以前,一亩田喷药至少需要一个工人半天的时间,现在用无人机,200亩地两小时搞定。”宋建绩介绍,眼前这台无人机采用北斗导航系统,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喷洒农药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施肥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过去传统人工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几个小时。
自华店镇联合农业农村局启动“无人机植保全覆盖”工程后,宋建绩率先购置了大疆T50植保无人机。这一设备单架次作业面积达20亩,效率是人工的60倍。同时,无人机搭载的毫米波雷达和双目视觉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小麦高度和密度,精准控制喷药量,使农药利用率提升至80%。
宋建绩算了笔经济账:传统人工打药每亩成本40元,无人机飞防每亩成本仅15元。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喷洒均匀,使小麦亩产由此前的600公斤提升至675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可增收225元。“以前种地赚的是辛苦钱,现在靠科技赚钱,轻松多了。”宋建绩说。
“无人机精准施药减少了农药用量,华店镇农田面源污染大幅下降。同时,引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实现了‘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地’的双重目标。”华店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张利称,如今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已从最初单一的病虫害防治,逐渐普及拓展至除草、施肥等多个环节,技术也日趋成熟。
近年来,华店镇聚焦高科技智慧农业发展和“新农人”培育,持续加大对数字农机装备以及新型农机的推广力度。同时,为调动农户购置新型无人机积极性,该镇每年制订农业补助扶持政策,对规模种粮经营主体购置无人植保飞机的,给予一定额度的购置补贴,降低经营主体的购置成本。
目前,华店镇小麦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全镇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达70余台,农业无人机飞手80余名。眼下,全镇小麦种植已经进行飞防作业两遍,植保机械化水平高达95%。“我们将继续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农业新技术,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指导农户合理用药,提升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水平,为粮食丰产丰收筑牢技术根基。”张利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晓楠 通讯员|吕金泽 李攀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