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培训到健康义诊,从梨花节里的政策宣讲到市集中的民意收集,宁津县创新打造人大代表流动履职阵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集市广场、产业一线,因地制宜构建“代表工作站+服务”体系,以“流动”破题“最后一公里”,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花馍技艺“蒸”出致富路
“面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在张大庄镇双碓村文化广场,人大代表段书荣手把手指导学员制作生肖花馍。作为“花馍经济”的推动者,她通过“文艺+技能”双轮驱动,带领留守妇女组建巧娘工坊,开发婚庆寿宴定制礼盒,线上直播单场最高销售额突破2万元。目前已有23名学员实现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现在既能接送孩子上学,又能在家接订单,日子过得比花馍还甜!”学员刘大姐笑着说。
“健康驿站”开进村头巷尾
在张凤巢村的小广场,人大代表张希荣熟练操作着血糖检测仪,村民张大爷看着检测结果感慨:“以前进城查体得折腾半天,现在遛个弯的功夫就能查血压测血糖。”这样的场景正是长官镇“健康驿站”履职品牌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镇人大联合卫生院组建“健康快车”志愿服务队,将内科、外科、中医科诊台搬到村民家门口。针对高龄、失能等特殊群体,人大代表开展“敲门行动”,累计入户诊疗132人次。
保店镇梨花节里听民声
“您扫这个二维码,意见建议随时提。”在孙庄村百年梨园的“流动联络点”,人大代表段美美身着汉服化身文化推介官,既讲解千年古镇的沧桑历史,又收集游客建议。梨花节期间,代表们通过“云上家站室 码上见代表”平台即时转办停车场优化等建议12条,3日内完成整改。该镇创新“文旅+履职”模式,在黄镇村村史馆、金硕生态园等6处景点设立流动联络点,打造“15分钟民意圈”。代表们配备便携式建议采集终端,现场录入、云端转办、全程跟踪的闭环机制,使56条群众建议全部落地见效。
人大代表集市上听民声
每逢农历大柳镇赶集,代表们的“红色绶带摊位”总会成为焦点。在燃气安全宣传展板前,人大代表赵金昌用方言快板讲解:“软管老化及时换,开窗通风保平安......”这种“土味儿”普法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大柳镇人大将代表二维码印制在便民购物袋上,累计发放3200余个。通过“线下赶集+线上接单”,代表们建立24小时“不打烊”服务机制,今年线上收集的20条民情民意实现100%办结。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会利表示,宁津县构建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四诊”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急诊急办、快速处理。即坐诊,以固定值守、数字平台为主,实现诉求集中受理;问诊,以联系走访、视察调研为主,实现问题摸排查摆;会诊,以交办处置、督办整改为主,实现难题精准破解;复诊,以复盘检查、多维评价为主,实现整改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宁津县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共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民生小事300余件。
✦
•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蒙蒙 郭晓男 编辑|王露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