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人民法院倾情调解 化解房屋继承纠纷

近日,宁津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房屋继承纠纷。为避免当事人赢了官司、输了亲情,承办法官杜学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多次组织调解,让原本对簿公堂的亲人放下心结,达成和解,并当庭履行完毕。

案情回顾

原告的爷爷育有一子两女,分别是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原告的父亲)。原告的父母离婚后,原告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后原告的爷爷去世,拥有的一套房屋一直由李某丙居住。2023年,李某丙去世,因房屋主人(原告的爷爷)未立遗嘱,两被告李某甲、李某乙将该套房屋变更登记至李某乙名下。原告得知后,就继承事宜与两被告协商,经协商无果,诉至宁津法院,要求判令两被告赔偿因继承房屋给原告造成的损失。

法官调解

“这起案件表面是处理姑侄之间的继承问题,实际症结在于家庭关系因遗产分配产生矛盾后,如何进行修复。”收案后,承办法官杜学通在审理中发现,双方矛盾焦点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情感隔阂。“家事纠纷决不能简单‘一刀切’,一纸判决虽可解决遗产归属,却无法修复血浓于水的姑侄关系。”杜学通随即决定以调解方式化解该案。

“若官司打下去,伤的可是自家人......”“父母的离婚、父亲的去世可能导致与姑姑方感情淡薄,但血浓于水,在争取到适当份额基础上主动调解,才是既保留亲情又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妥当选择......”杜学通采取“背对背调解+亲情唤醒”双线策略,一方面,以《民法典》继承编释明法律规定,明确权利归属,用法律厘清边界;另一方面,以“家和万事兴”传统理念疏导情感,用温度弥合亲情。经多次情、理、法的融合调解,双方间的对立情绪逐渐消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被告方将48000元现金当场交付原告,这起继承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法官寄语

遗产继承纠纷往往成为撕裂家庭亲情的“利刃”。在“泼天富贵”面前,人性常常面临巨大考验,原本亲密无间的家人,却因利益纠葛而形同陌路,甚至不惜对簿公堂。殊不知,亲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并非物质财富,而是那份弥足珍贵的家庭亲情。亲情既如磐石般坚韧,又似琉璃般易碎。当利益之争让家庭关系陷入剑拔弩张,唯有以理解之心化解隔阂,以包容之态消弭矛盾。真诚沟通、理性协商,方能让亲情重焕光彩,使家人重聚于温馨屋檐之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宁津县人民法院 编辑|许欢
审核|李智群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