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之畔的齐河,司法改革的浪潮正澎湃涌动。近日,齐河县人民法院以“攥指成拳”的系统思维,构建起审判态势分析、办案质效跟踪、审限分级管控、裁判尺度统一、学术人才培育五大机制,形成全流程、闭环式审判管理模式,推动司法质效与公信力双提升。
建立审判态势定期分析研判机制,把脉问诊开良方
“劳动是民生之本,必须做好司法保障。”4月21日在齐河县人民法院质效分析讲评会上,党组书记、院长张磊针对劳动争议案件化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审判管理部门通过对重点质效指标进行“解剖式”分析,发现劳动争议案件同比上升幅度较大,且存在涉案人数多、调解率低等问题。据此,齐河法院党组精准定位审判运行“痛点”,开展“靶向研讨”。通过制作白皮书,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调解+示范裁判”穿透式办案模式,让当事人对案件结果建立合理预期,提高案件调解率。近年来,齐河法院党组坚持每月听取审判态势分析报告,对每个业务庭室结案情况、办案效率等具体数据进行全面研判分析,积极发挥审判管理“指挥棒”作用,建立“周分析、月研判、季总结”常态化研判体系,依托审判流程信息系统,每月对收结案走势、案件类型结构等10项核心数据进行多维度“扫描”,精准捕捉审判运行中的“病灶”。压实监督管理责任,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审判工作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型。
建立办案质效跟踪机制,精准滴灌提效能
“该案因为所需司法鉴定周期较长,且涉及多种鉴定,导致案件临近审限。”在党组扩大会上,案件承办法官向院党组汇报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针对审限临界案件、发改案件,齐河法院建立办案质效跟踪机制,实行“一案一表”动态跟踪,创新“双向反馈”机制,要求承办法官反馈送达日期、开庭日期等,审判管理部门通过发放督办函的方式明确案件审限剩余天数,同步对接业务庭室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
建立审限分级管控机制,分类施策破梗阻
在对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进行审核时,齐河法院审判管理部门发现该案因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后扣除审限,时间较长,便迅速提醒承办法官跟踪庭外和解进度,目前该案已结束庭外和解,并启动司法鉴定程序。为提升审执团队办案规范化水平,打通办案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齐河法院建立审限分级管控机制,推行“流程节点可视化+审限督办清单化”管理,立足立案、分案、送达、开庭、合议、文书制作等11个关键节点,建立“三级审限预警机制”,实现“清存量、控增量”双目标。
建立裁判尺度统一机制,同频共振促公正
类案裁判尺度不统一、新型法律问题研判滞后一直是审判一线的痛点和难点。4月20日下午,在齐河法院11楼会议室,一场气氛热烈的专业法官会议正在召开,案件承办法官简明介绍案情,与会资深法官根据自身办案经验,围绕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进行深入探讨。经过4小时的分析讨论,所讨论的6件新类型及疑难复杂案件均形成一致意见,有效解决了审判实践中的难点和堵点。齐河法院通过调整完善专业法官会议设置,制定详细的专业法官会议实施细则,组建全院规模的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4个专业法官会议,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和尺度。今年以来,共召开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法官专业会议6次,为16件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了专业的参考意见。创新“判后答疑+司法建议”双轨机制,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向金融、住建等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推动从“个案公正”向“类案治理”延伸。
建立“学术论文重点作者人才库”机制,淬火砺剑育英才
“论文写作,要求思路清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在齐河法院学术论文选题研讨会上,上级法院资深作者正在向干警进行论文选题培训。为切实提升齐河法院干警调研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术调研人才,今年以来,齐河法院聚焦“审判实务与理论研究双向赋能”,深化“审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学术论文重点作者人才库”,各审执部门具备实务经验的业务骨干进入人才库并兼任质效联络员,通过“选拔入库—定向培养—成果转化”全链条培育模式,分层递进提升裁判文书、典型案例、学术论文、司法建议制作水平,设立“全员参训大讲堂”,培养一批“能讲课、会调研、善写作”的高素质人才集群。施行分层分类激励制度,将学术论文等调研工作作为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申请入额的重要依据,形成“以研促审、以审带研”的良性循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刘君
编辑|许欢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