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清晨8点,禹城市辛寨镇梁河新村“共富工坊”准时上工,100余平方米的吨包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随着缝纫女工们踩脚的节奏,一张张吨包布料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的吨包成品。质检岗上,工坊创办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张鑫睿正在对成品的线脚质量进行仔细检查——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伙,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干,正把闲置仓库变成留守妇女的 “共富园”。
从 “锅台转” 到 “机台赚”,共富工坊托起妇女转型路。梁河新村是由11个自然村融合而成的行政村,村民早已住上楼房,大部分土地也已流转给了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近年来,该村不少妇女虽从农活中解放出来,但因要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只能 “围着锅台转”。“妇女有干劲,村里有场地,就是缺个能把大家聚起来的‘桥梁’。”辛寨镇副镇长王晓菲说,如何让留守妇女“顾家”与“创收”两不误,成了镇村两级牵挂的事。
破解难题的关键,藏在“能人返乡”的思路里。张鑫睿是土生土长的梁河新村人,2022年从山东现代学院毕业后,在苏州做销售工程师,工作稳定、待遇优厚。2024 年春节,张鑫睿在辛寨镇党委政府举办的在外人才新春恳谈会上,听到了家乡发展的召唤。走亲串友间,他发现周边吨包需求旺盛,而村里的闲置场地和劳动力,正是适合创业的“一片蓝海”。2025 年,他毅然辞掉苏州的工作回乡,在镇政府对接资源、村党支部协调场地的支持下,张鑫睿跑遍济南、寿光等地调研,最终敲定与寿光企业合作的流水线模式,购置10余台缝纫设备,注册成立德州允升缝纫加工有限公司。
“活儿不重,上手快,按件计酬,时间灵活。”这是工坊吸引留守妇女的“秘诀”。曾在外漂泊、总牵挂家里的村民李翠,如今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到工上班:“以前出去打工,总是怕老人孩子没人管,现在一边挣钱一边顾家,心里踏实!”像李翠这样的留守妇女,工坊里有20多位,月均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旺季能超3000元,她们用缝纫机踩出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的新生活。
梁河新村的吨包加工“共富工坊”,是辛寨镇以“党建引领+能人返乡+妇女增收”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的缩影。这里的“共富”不止于就业:对企业,就近用工降低了成本;对村民,技能培训让“零经验”变成熟练工,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的跨越;对村集体,闲置场地得以盘活,还能通过合作社参与分红,形成“企业+工坊+农户”的良性循环。
如今,这种以党建为引领,紧扣“共富工坊”建设要求的发展模式,正在辛寨镇遍地开花。依托这一载体,手工编织、农产品初加工等契合妇女就业的产业日益兴旺,越来越多像张鑫睿这样的返乡能人,带着技术、市场和理念,在镇村的服务支持下,将一个个“小工坊”打造成带动乡亲增收的“大平台”。
“乡村振兴,既要能人‘领头’,也要群众‘跟上’。”辛寨镇党委书记宁传民表示,下一步,辛寨镇将继续优化创业环境,搭建更多“共富工坊”,让能人有舞台,让群众有奔头,在“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喝彩”的生动实践中,共同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王晓菲 张永魁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