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共产党员,啥事都要带头。”这是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秀英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她也用一辈子的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7月23日,记者跟随齐河县祝阿镇王辛村党支部书记王发强,见到了王秀英。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上方,是一张干净、和善又淳朴的脸庞。老人96岁高龄,但身板依旧硬朗,眼睛炯炯有神。由于年事已高,王秀英的耳朵几乎听不见,记者便从她的亲人那里,慢慢拼凑出她年轻时的故事。
▲王秀英
“她是村里最早的妇女主任,也是当年唯一的女干部。”在王秀英身边长大的小叔子高光月率先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的妇女主任,主要任务就是团结村里的女同志们,带头把活儿干好。”
王秀英的丈夫高光明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同为党员的夫妻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成了村里干事创业的“排头兵”。那时候的农村,百废待兴,处处需要人手。王秀英个子不高,不到一米五,可干起活来却从不输旁人,什么重活累活都冲在最前头。耪地、割麦、锄草……在儿子高拥军的记忆里,小时候父母总是早出晚归,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为集体的事情忙得脚不沾地。
那时候农村条件艰苦,传染病时有发生,尤其是布病这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做好防控,需要防疫员挨家挨户采集耳血化验,可最初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这事儿又疼又没必要,防疫员的工作很难开展。“多亏了俺嫂子,她当时作为村妇女主任,二话不说就带着防疫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高光月回忆道,王秀英凭着苦口婆心的劝说和自己在村里积攒下的威信,让大伙儿慢慢放下了抵触,防疫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
到了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推行。这工作烦琐又敏感,男干部开展不了工作,王秀英作为妇女主任,一肩挑起了这份重任,挨家挨户去宣传、去劝说。面对村民的不理解甚至抵触,她从不退缩,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国家政策,讲清楚“少生优育”的好处。“难哪!”坐在一旁的王秀英似乎听见了聊天的话题,突然主动插了句话。据她回忆,当时村里有位妇女做了节育手术后行动不便,丈夫又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王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把小米、红糖送到家里,守着照料了整整一宿,直到对方情况稳定才离开。
工作上冲锋在前,在家里,王秀英更是出了名的贤妻良母。“长嫂似母,这是我这辈子最深的感受。”比王秀英小20多岁的高光月感慨道,“嫂子对老人特别孝顺,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公婆婆倒尿盆、叠被子;冬天天寒,每晚都要给老人烧火炕,把被窝焐得暖暖的,在村里提起她的孝行,没人不竖大拇指。”他还清楚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赶路,王秀英总是比他起得更早,在三块砖支起的锅灶上,为他煮切碎的玉米饼子,还特意在上面裹上薄薄一层面粉,煮好后滴上几滴香油。“那香味儿我记忆犹新,现在想起来还倍感温暖。”高光月说。
▲王秀英(中)与家人一起翻看老照片
王秀英的大姑子30多岁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当时家里已经有11口人,全靠父母挣工分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高拥军说,即便如此,母亲王秀英还是坚持把两个外甥接回家里抚养。她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如今,两个外甥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把王秀英当作亲妈一样孝敬,逢年过节总会第一时间赶来探望。
进入80年代,50多岁的王秀英卸任妇女主任,本该在家带带孙子、颐养天年,可她依旧闲不住。“婆婆就是个热心肠,村里谁家有难处,她都要主动搭把手。”儿媳魏凤英忍不住接过话茬。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入冬前,王秀英总会带回来一堆棉布和棉花,忙着给村里的孩子们做棉衣。“那时候年轻妇女大多不会做针线活,婆婆就主动揽下来,常常一做就到凌晨。现在村里很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都穿过她做的棉衣。”魏凤英笑着说。
“她特别会团结人,村里没有一个人说她坏话。”王发强的话道出了许多乡亲的心声。“嫂子没读过书,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高光月说,正是这样的好家风,让整个家族都深受影响。在哥嫂的带动下,高光月20多岁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秀英的长孙高斌,更是继承了长辈的奉献精神,毅然穿上军装,在军营里挥洒青春与汗水,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我们家世代都以党员身份为荣,更以像嫂子这样的党员为榜样,要把这份初心一代代传下去。”高光月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与坚定。
✦
•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王岳琪 通讯员|马荣翔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